——记退休老干部唐静海
临汾新闻网讯 核心提示 说起退休后的生活,很多人认为是放松的、休闲的。有空出去旅游,没事下象棋、跳舞等。而唐静海却是离岗之后忙不停。那唐老一天都在忙些什么呢?近日,记者在尧都区老区建设促进会找到了他。
今年79岁的唐静海,12年前加入老区建设促进会,并担任了副秘书长的职务。从此,唐静海老人踏上了传承英雄历史,弘扬正能量的奔波之路。
东奔西走不停步 官雀战役揭面纱
想实招,办实事,谋实惠,这是唐静海为自己定的工作目标。因为要调查了解各个革命老区村庄的实际情况,走村入户成了唐静海的家常便饭。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阳镇是革命老区,有名的官雀战役就发生在这里。虽然许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战役,可对于具体情况却不了解。”为了还原历史,将英雄事迹更好地传承下去,唐静海和伙伴们为建立临浮战役官雀纪念馆奔波起来。
从2005年开始,唐静海和两名搭档(唐静海负责筹划、策划;杜良池负责摄影;魏峰海负责文字的组织和加工)便开始了走访调查。涉及人员多、地域广,加之时隔久远,找寻工作难度很大,但他们毅然迎难而上。
他们南下重庆、成都、昆明、南昌等地,访问当年的参战部队、军史馆和战斗亲历者,唐静海更是发动了周围的亲朋好友,搜集有关官雀战役的各类资料,并北上北京寻找到当年官雀战役中陈赓司令员的儿子陈知建将军(原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与他们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汇总、补充、总结。
南下北上之旅,唐静海他们收集资料、获赠书籍、电文、照片等28种100余册,其中有7张当时战地照片和18封中央军委电文尤为珍贵。
2011年,在老促会成员坚持不懈地努力下,纪念馆成功剪彩。该馆的建立,不仅还原了当年战役的精彩,更是填补了老区资料的空白。
老将披甲绘图纸 老区信息明于心
“图上记载了尧都区革命老区村庄的地理位置、具体分类等。比如,党组织建立最早的村;老一辈革命家生活和工作过的村;发生过重大战役事件的村等。”唐静海如数家珍,介绍他的得意之作——“老区地图”。
“地图不大,但作用却不小。”唐静海幽默地说,有了这张地图,各个老区的信息都掌握在我的手中。”为什么要画地图?唐静海说:不做好准备,到了地方急得团团转,那不是耽误时间吗?”谈到地图,就不得不说一个小插曲。
“绘制地图不难,难的是找底板。”唐静海介绍,决定办这件事后,他在相关单位寻找有关地图,可都是无功而返,为此还跟某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吵一架。老人一辈子从事水利工程,对数字、精确度要求很严谨,看不惯稀里糊涂、混饭吃的做法,最终在一家单位找到了这个地图底板。
圆规、直尺、老花镜、放大镜……唐静海加班加点,披星戴月干起来,终于历时两个月时间里,绘制出了这张尧都区革命老区村庄分布地图。
人生自当各有志 荒山土岭恰成全
夕阳最美,晚照情浓。唐静海坦言,退休后在老促会的生活很充实,而退休前的水利工作则成全了自己的心愿。
群众哪里有需求,工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唐静海的身影。在涝河水利工程建设上,无论是水库选址兴建,还是机埠定位架设等都凝聚着他的心血,诠释着他对水利建设的执著。
“以前我们通常都是这边绘图、那边施工,大家经常忙得一头汗,泥土混杂,领导、工人根本分不清楚。”唐静海说,那会在我们队伍中间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就是‘白天干,黑夜战,白天黑夜连轴转,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又动手。’”退休后的唐静海仍然心系水利工作,在闲暇之余他总不忘去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转转。70岁那年,唐静海站在涝河水库北坝头即兴赋诗一首:涝河源自太岳来,千沟万壑聚坝前。
北纳沁水尧船渡,南连洰河灌良田。
比幅长卷从心愿,一诺之守三十年。
人生自当各有志,荒山土岭恰成全。
“日出日夕、花开花落,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老区在发展,我也将不忘初心、不懈追求。”唐静海说。
相关链接:1946年9月22日至24日,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遵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果断组织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临浮战役,聚歼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天下第一旅”。陈赓司令员在此战中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