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学赶超路上,临汾一对夫妇的幸福赛事

2017-06-13 22:37: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蓝天、高原、昌都、独曲河;海拔4000米、距离2000公里;25年时间、两个人的竞赛。这是千里之外的“竞争”,这是跨越时空的爱恋。

  皑皑雪山,悠悠白云,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明亮、透明,刺穿苍穹。在西藏昌都35KV输变电施工现场,忙了一上午的柴赟蹲在刚刚立起的架构下一边扒拉着午饭一边笑听同事“抱怨”:要不是肚子不争气,再都不想看见这“卷头发”的方便面了。

  “咦,你吃方便面吃傻啦?”看见柴赟没反应,同事小李戳了一下走神傻笑的柴赟。

  顺着小李探询的眼光,柴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媳妇昨天在她们学校的‘青年教师赛讲’中获奖啦!”“厉害啦,我的哥!你们两口子还真打算这么比下去啊。”小李羡慕地感慨。

  回想起和妻子薛丹从相识相知相恋到携手走在一起,一丝幸福的笑意挂在柴赟脸上。

  两小无猜的“竞争对手”

  柴赟是临汾供电公司选派到西藏昌都市开展电网援藏帮扶的一名优秀员工,今年32岁的柴赟和妻子已经相识25年。上学期间,他们是同学也是“竞争对手”;结婚后,二人又为了各自的事业成了相亲相爱的“竞争对手”。

  上小学时,两人是同桌,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几名;上中学时,两人同校不同班,两个不服输的少年在相互鼓励和竞争中又一起迈入大学校园。参加工作后,两个心灵相通的年轻人携手走进婚姻殿堂,依然相互鼓励、你争我赶。薛丹研究生毕业,柴赟不甘示弱,开启了在职研究生学习模式;薛丹外语出色,柴赟颔首虚心请教;柴赟工科略胜一筹,薛丹也常常不耻下问。25年来,他们就这样在相互竞争、相互欣赏中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骨干。

  2016年10月,省公司在全省选拔“参加西藏昌都市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专项帮扶”人员,柴赟悄悄报了名,直到12月15日进藏前夕,他才告诉了妻子。薛丹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作为一名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硕士,她深知从低海拔地区移居高原后对人身体的伤害,然而想到丈夫能从30余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她大力支持。因为,这是荣耀更是责任。

  相距千里的“开心视频”

  “家里的事儿就别操心啦,有我呢。”柴赟知道,一句轻松的承诺,背后饱含着妻子的辛勤付出:小女儿刚刚6个月,大女儿也才3周,加上双方家庭的四个老人和繁重的教学任务,重担都压在妻子瘦小的肩头。

  “每天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在晚上休息时和老婆孩子视频。”在视频采访中,柴赟笑着说,自从来到雪域高原,每天总要抽出时间和妻子视频,心疼她既要带两个孩子,又要承担6个班级的教学任务。

  薛丹对于丈夫能否适应高寒气候,能否在西藏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圆满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一直放心不下。每天,她最幸福的事儿就是和孩子一起看着屏幕里柴赟被阳光晒黑的脸庞,听他讲述搭乘各种交通工具走遍昌都的角角落落,了解当地配电网实际情况、现场勘查、收集资料以及西藏的地域风情……“媳妇,对不起啊,你这么支持我,可我却耽误你评职称了。”每次视频聊天,柴赟都会歉意地对妻子说。今年,薛丹符合参评中教二级资格,而柴赟也要参加高级工程师的评审。本来两人说好一起努力,一起通过职称评审,可赶上柴赟援藏,薛丹放弃了机会,默默地帮助柴赟整理完参评资料。

  “这不是还有明年吗?”薛丹安慰丈夫:咱们家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你干好工作,让西藏人民用上电、用好电,懂吗?”“嗯,媳妇,我一定不辱使命,等我回去后,家里事我包了,明年你就安心评职称吧。”视频那头,传来柴赟肯定的声音。

  “那还用说啊,从小到大,我输过你吗?”听到丈夫的话语,薛丹也不甘示弱地较起真来。

  比学赶超的年轻人,相亲相爱的夫妻俩,柴赟、薛丹在漫漫人生路上,携手大步向前。

  记者苏亚兵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