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又至,思亲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尤其对异乡人来说,想念那儿时记忆中的家乡美味,想念那以前走过的路口、玩耍过的街道,充满韵味的老屋;回忆中,全是怀旧的甜蜜。也许,只是因为一桌美满的团圆饭;也许,只是一件传承至今的老物件;也许,只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回忆,亦是多年不见的思念,亦是中秋月夜最甜美的思亲。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到来,本报记者奔赴机关单位、社区基层,聆听外乡人们对中秋节的回忆,听他们讲述一个个感人的思亲故事。
策划人 杨全
汾西老人荀惠珍:那年中秋月正圆
临汾新闻网讯 年年有中秋,中秋月会圆,而在外地工作的游子却不一定能回乡团圆。于是,打通电话联络感情,视频聊天化解思念,可记忆中故乡的味道只能藏于心里,每每忆起,便如刚出炉的红薯,分外香甜。
和面团“盖章子” 自制月饼抢一空
谈起那些年的中秋印象,来自汾西县的耄耋老人荀惠珍摇了摇头,日子苦啊!”这是那个年代留给她的印象;但片刻,她又眉开眼笑,月饼也曾带给她甜蜜的回忆,温暖了她走过的苦涩日子。
“对月饼有印象是从1961年开始的。”荀惠珍说,还记得在1961年至1967年之间,中秋节的月饼都是我自己烤的。那时候,月饼哪有这么多馅儿呢,大部分都是玉米面和白面掺着和成面团,包点红糖,条件好点的会包点核桃仁、红枣,做成跟现在的月饼模样差不多的扁圆形。有时为了好看,还会在月饼上拿模子‘盖个章’,就像现在月饼表面那些花纹一样。”荀惠珍一边回忆,一边用手比划着月饼的大小,还说中秋节的月饼一定要等到晚上的团圆饭后才能现烤,等到月亮升起来,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饼赏月。“他们吃得可欢呢,还抢呢!”荀惠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记者问荀惠珍:现在您还给孩子们烤月饼吗?”荀惠珍笑着说: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现买的各式月饼都吃不完呢,谁还拿鏊子烤呢?现在有烤箱、电饼铛,鏊子基本淘汰了。”
打糍粑同合力 中秋“味道”分外浓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我总会听大人们说‘八月半’,一直搞不懂其中的意思。后来上学才明白,‘八月半’就是‘中秋节’。”在我市做服装生意的乔林萍,今年46岁,是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
谈到故乡的中秋习俗,乔林萍说,在这月饼当道的节日里,心里最想念的是家乡与月饼齐名的喜庆食品——糍粑。
“每到中秋节,母亲总要将提前泡好的新鲜糯米在锅里蒸好,父亲则忙着将准备好的石头大钵洗干净,还有一根长长的两头粗中间细的木棒。”乔林萍说,母亲把糯米蒸好倒进石钵里,然后父亲就趁热一棒一棒地打,直到把糯米捣烂黏在一起。
这样不仅味道好,光吃法就有好几种:一吃,在打黏后,母亲会趁热给我捏一团放碗里,再撒上她自制的芝麻面,香极了;二吃,通常母亲会把吃不完的糯米团捏成一个个大饼,然后在太阳下晒干,存起来慢慢吃;三吃,还可以油炸或蒸熟了拌芝麻面吃。无论怎么做,都会有它独特的味道。
“如今母亲年事已高,很多年都不做糍粑了,虽然能买到现成的糍粑,可记忆中的那种味道却怎么也找不回来了。”乔女士感慨地说。
记者 亢亚莉
青年作家孙忠晓:家乡自有诗意在
临汾新闻网讯 1984年,孙忠晓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与临汾的结缘源于就读山西师范大学。2005年,他考入山西师范大学后,爱诗、写诗,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诗作;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临汾,把临汾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但是,对于那个给予他生命,给了他诗歌启蒙的家乡和亲人,思念总是无法隔断,尤其是每逢中秋节月圆的时候。
“家乡有草地,有牛羊,有庄稼,一条清澈的河流绕村而过流向远处。河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潮水河,河边的芦苇荡里有我最美的记忆。”孙忠晓介绍,故乡有一片诗的存在。小麦黄了,玉米熟了,芦苇摇曳着河水涨落;绿草地上,黄沙滩畔,河中鱼虾在戏水。”提起家乡,孙忠晓有许多沉醉和思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寄托思乡的古槐。父亲在自家地里种红薯、种西瓜,母亲也跟着在田间劳作;思念自家院里种的蔬菜,思念那些年,他看着菠菜生长,等待黄瓜拉蔓,盼望花生开花……父母是孙忠晓家乡中最思念的人。“我父亲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会拉二胡,会吹笛子,也会弹钢琴,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喜欢父亲弹唱的《沂蒙山小调》《绣荷包》等经典民歌曲目。”孙忠晓介绍,父亲当过镇上的文化站站长。在文化站里,他接触到大量书籍,读完了四大名著,翻阅了《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山东文学》等大量文学刊物,并爱上了文学。
“临汾是一片开放、包容的热土,也是诗歌的发源地,我在这里求学,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结婚,在这里安家,我的诗歌梦也在这里成长。”孙忠晓说,每到中秋节,也是我思乡情更切的时候。这一天,我会把思念写成诗歌,把诗歌读给父母听,这也是父母最开心的时刻。”
记者 张春茂
沈阳籍厨师薛优:娘在哪家就在哪
临汾新闻网讯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对于那些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外乡人来说,想办法给亲人送去一份心意成为他们必做的事情。9月25日下午,在市邮政业务大厅内,今年36岁的沈阳籍厨师薛优将一个精心准备的月饼套装,通过邮政快递寄回老家。
“老板不让走,国庆、中秋期间客人特别多,一天假都不放,加班费倒是不少。”薛优目前在市区一家大型酒店担任主厨,他18岁时就跟着老板干,所以对老板“买断”他的假期也无法拒绝。
薛优虽然是东北人,但学得一手地道的淮扬菜,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在老家开一家自己的餐馆,然后每天做好饭、好菜孝敬父母。“说来惭愧,我虽然是个厨师,但是只要一回到家,老母亲就不让我下厨,总念叨说我一年四季给别人做饭,回到家了就应当吃现成的。”薛优说,其实,他早就想给家人做一桌淮扬菜,让家人尝尝自己的手艺。
去年过年的时候,他张罗着给父母做淮扬菜,可母亲就是不答应,最后娘俩达成协议,等中秋节回家团圆时,再由他掌勺。可眼下答应了老板“加班”,回家无望,这顿饭也没法做了。
“小时候,我最爱吃母亲蒸的红肠,现在人在外地,就更思念家乡的味道。”薛优走遍了大江南北,吃遍了各地美食,但最好吃的,还是母亲亲手蒸的红肠。那时候家里贫穷,每年也只有过年和中秋时可以饱餐一顿。他依然记得每次吃红肠时,母亲会蒸上五根,分别给他们兄弟四人和父亲吃,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他问母亲为什么不多蒸一根?母亲说,锅小,装不下。”“哪里是因为锅小,母亲其实就只买了五根,她自己舍不得吃!”说到这里,薛优已是泪眼模糊。
长大之后,薛优出来打工,学厨艺,几经辗转来到临汾。“我现在的收入不少,老板劝我在这里买套房子,把老婆和孩子接过来,可我拒绝了。”薛优说,对于家的概念,他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娘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又逢中秋节,薛优为母亲购置了临汾特产的空心月饼寄回家。今年中秋节他回不去,但心意却不能少,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外乡游子唯一能做的事。“其实,我现在很矛盾,在临汾这边,老板对我非常好,发展空间非常大;可是我还是放不下老娘,放不下老家。今年中秋节,因为工作没法回家,唯一的期盼,就是母亲能喜欢吃我邮寄回去的空心月饼。等过年回家时,我一定要把淮扬菜补上。”
记者 杨全
江苏木工周海平:最是月饼寄相思
临汾新闻网讯 背井离乡近三十年,临汾就是周海平的第二故乡。又近中秋月圆时,更激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他拿出一盒月饼说:中秋节,唯有老父亲从家乡寄来的月饼才能一解乡愁。”来自江苏南通的周海平年近花甲,他25岁就跟着老乡来临汾从事装修行业。初到陌生的城市,他靠老乡的扶持,从最初的打工者到拥有自己的团队,30年来兢兢业业,凭借精湛的手艺在这座城市有了一席之地。在这一番成就的背后,累积了对家乡的思念,对亲情的眷恋。打拼这么多年,周海平没在临汾购置一套房产,因为他的心一直朝着家乡的方向,从未改变。
作为南方人,周海平吃不惯北方的月饼,所以来临汾头几年的中秋节一直都没吃过一次月饼。那几年的中秋节,周海平除了想念亲人,还特别想念家乡的月饼。
有一年快到中秋节,周海平照例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随口说出“想吃家乡的月饼”,之后并没放在心上。可过了不久,他收到一个包裹,打开后发现竟然是老父亲给他寄来的月饼,还是他最喜欢的口味。他生平第一次觉得月饼是如此的美味,流着泪仔细地品味着父亲寄来的浓浓亲情。从此,周海平每年中秋节都会收到父亲寄来的月饼。如今,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有点健忘,经常忘东忘西,可寄月饼的事却从没忘记过。周海平嘱咐父亲不用再寄月饼,现在互联网很发达,网上什么东西都能买到,但是父亲依然一如既往。周海平拿出来的这盒月饼就是父亲刚刚寄来的。
周海平说,这么多年的打拼也该结束了。现在儿子已成家立业,孙子也会喊爷爷了,老父亲的身体虽好但需要人照顾,妻子跟着自己在临汾辛苦了这么多年,应该回家乡享受天伦之乐。再过两年,他把生意交接好就准备回江苏老家,那样,每年的中秋节都能和老父亲及家人吃顿团圆饭,在皎洁的月光下一起品尝属于家乡味道的月饼。
记者 张甜甜
山东人彭浩杰:盆里月亮在脑海
临汾新闻网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道出了千千万万个游子的心声。在临汾做生意的彭浩杰已经有15个年头没有在老家过中秋节了,每到节假日,远在千里之外的奶奶就念叨着想孙子。“奶奶今年已经80岁了,所以,我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奶奶打电话,问候一声。”彭浩杰说,回想这些年,有高兴的事情想和家人分享,也有难过的事想和奶奶唠叨唠叨,但因为工作忙走不开,只有等过年时一家人再团圆。
彭浩杰老家在山东烟台莱州市。“我从小生活的莱州市柞(zuo)村镇,是中国有名的石都。
父亲很早就做石材生意,我们家在当时是村里少有的万元户。”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彭浩杰就盼着父亲回来,因为父亲会给姐弟俩带一些玩具和小食品。
每到中秋夜,彭浩杰和姐姐吃完饭后,就端着一大盆水,到门前的石桥上看月亮。“那时候,感觉月亮又大又亮。老人说,每到八月十五的时候,在水里看月亮,就能看到月亮里面有‘猴子捣臼’的情景。所以,我和姐姐一晚上就趴在脸盆边看月亮的倒影,可是怎么也看不到猴子。”彭浩杰笑着说,小时候,老人说什么都相信,总希望看到那只猴子。
2002年,彭浩杰来到临汾做生意,一转眼15年过去了,又到中秋佳节了。儿时的中秋记忆,时不时就会浮现在脑海,现在虽然不相信在脸盆里能看到月亮上的猴子,但是每到中秋,他也会给孩子们说,你们去端盆水,月亮就会跑到盆子里,还要仔细看看,月亮上会有一只猴子在捣臼。
现在的孩子只会说:爸爸在骗人,月亮上哪有什么猴子?因为任何动物在月亮上都无法生存。”每每听到这样的回答,身为80后的彭浩杰只会抿嘴一笑,似乎那个相信月亮里有猴子的童年又回来了。
记者 郝海军
湖南人曾小强:那份思念是激励
临汾新闻网讯 又近中秋,夜深人静时,在秋凉中临窗而立,藏在记忆深处的少时中秋情景又历历在目。还记得那是13年前中秋节的晚上,曾小强与父母、妹妹围坐桌前,那是几道简单的饭菜,但浓浓的团圆味儿萦绕着湖南的农家小院。
曾小强今年29岁,在我市的一家企业上班。
回想那年的中秋节,他便想起父亲为他烹制的蛋黄月饼。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吃的月饼远没有现在的月饼花样多,无论是馅料还是包装。可父亲亲自做的蛋黄月饼,味道好极了。”曾小强如是说。
说着说着,曾小强的眼睛湿润了。他记得上初三那年的中秋节是家中最拮据的时候,父亲所在工厂已经一年没有发工资了,母亲又没有工作。中秋节时,母亲依旧去菜市场买回了小块肉和便宜的蔬菜。父亲仍然做了几块蛋黄月饼。吃饭时,他看着月饼舍不得吃,父亲说:孩子别有顾虑,爸爸明天就发工资了,放心吃,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月饼。”听了父亲的话,曾小强才吃了月饼。
5年前,父亲因病去世,曾小强把母亲接到临汾生活,母亲才告诉他,那年过了中秋,父亲就下岗了。为了让他和妹妹没有心理压力,为了生计,从没干过苦活的父亲,在建筑工地埋头苦干了一年,隔年他被建筑工地老总提拔为中层管理者。原来父亲下岗那一年,他和妹妹保持原状的生活质量都是靠父亲搬一块块砖换来的。
如今,随着互联网物流的快速发展,即使身在临汾,曾小强也可以吃到家乡的美食。虽然父亲烹制的蛋黄月饼再也吃不到了,但父亲的教诲他铭记于心。
记者 祁欣
运城人周强:妈妈味道难忘怀
临汾新闻网讯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在亲人的相互惦念、彼此牵挂中如约而至。对于35岁的周强来说,每到这个特殊的日子,总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催促着自己归乡的脚步快些、再快些。
“我老家在运城市新绛县的一个小村庄。虽然来临汾打拼12年了,但每到中秋节,挂念家中的老母亲,尝一口妈妈制作的月饼,是我最暖心的事儿。”提起中秋节,周强的话语满是牵挂。
“记得小时候,除了春节之外,孩子们最喜欢过的就属中秋节了。那会儿,没有品种繁多的月饼,只有妈妈自己调制的五仁、青红丝馅儿,然后用特制的月饼模具一个个烤制出来,饱含了妈妈的爱,饱含着家的味道。”回忆起儿时的片段,原先还是笑容绽放的周强,言语有些哽咽。
那年中秋佳节,周强下午放学回家,肚子“咕噜噜”叫个不停。
看着厨房里正在擀着饺子皮的妈妈,他上前便发牢骚,吵着要吃月饼。周强清晰地记得,面对自己的无理取闹,妈妈没有生气,而是步履轻盈地走进屋子,端出了一盘新鲜出炉的月饼。
当时看到母亲端出月饼的那一刻,周强忽然发现母亲刻意将右手藏在身后。他一再追问,妈妈才道出了实情。原来,在烤制月饼时,妈妈的手被火烧了一下,右手手背脱了一层皮。此时的周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自责与歉疚,一个大步上前,抱住了母亲,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周强离开家乡来到临汾创业已十余载。尽管每天都有谈不完的业务、见不完的客户、签不完的订单,但无论自己身在何处,不管有何等大事缠身,每到中秋这个特殊的日子,周强一定要回到家乡,回到妈妈身边,亲手为妈妈烹制一顿热气腾腾的团圆饭。
记者 成华
作家李继红:那年花开当“君子”
临汾新闻网讯 山西省作协会员李继红是被抱养的孩子,有着比一般孩子复杂的童年,有养父母,有继母,这些人在李继红的人生中来来去去,在她心里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是视她如命的爷爷奶奶。
在李继红的记忆中,有两种植物与爷爷有关。一种是君子兰,一种是泡桐树。
童年时,爷爷弄来两株泡桐树苗种在院里,长得奇快,没两年工夫就高过了房顶,枝叶像一把大伞遮了半边院子。淡紫色的泡桐花高高地开在房顶上,满院子飘着花香。
君子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那时李继红正值青春年少,正是崇拜君子的时候,所以君子兰一下子吸引了她。
于是,在路边偶然遇到有人卖君子兰苗,李继红就挑了一株。
那株小小的君子兰,全家人都很喜欢,在爷爷奶奶的众多花草丛中,小君子兰“玉树临风”,显现出无比的气度和端庄。
七年过去了,君子兰从显眼的地方被放到卫生间暖气旁,完全不指望其还能开花。到了第八年冬天,有一天,李继红无意地瞥了一眼和卫生间一样暗淡的君子兰,不由得眼前一亮,君子兰灰突突的中心有一片嫩黄,定睛细看,果然,君子兰顶出了花苞!天哪!我家的君子兰竟要开花了!”“大年初一那天,君子兰终于开花了!虽然不够茂盛,但它选的时间好,更重要的是它证明自己会开花了。”那一年的春节因为君子兰奇异地开花,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那年夏天,爷爷已经坐上了轮椅,那天,夹杂着狂风和冰雹,一声炸雷过后,那株泡桐被狂风刮断了半棵,折了的泡桐枝盖住了房门,我和爷爷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处依然刺眼的闪电没有作声,后来我清理了折了的泡桐,清扫了院子。”不久,爷爷去世了。李继红在泡桐折了的那一年中秋送走了爷爷。君子兰也随爷爷而去。
“一个我见过的真正的君子去世了。我偏执地认为,君子兰开花特别是在八年之后的大年初一奇迹般地开花和爷爷的死是有关的。”李继红的爷爷曾是一位老干部,但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李继红对他敬如山岳。
从此,君子兰就成了别人的君子兰,李继红坚决不让君子兰进家门。
泡桐花每年还开,不过,院子里再也看不到当年种树的爷爷。
记者 韩晓芳
湖北装修工万洋州:一块月饼四人分
临汾新闻网讯 “万叔,你的快递。”9月25日,54岁的装修工万洋州从快递员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包裹,脸上随即浮起幸福的笑容。不用猜,他知道里面装着来自家乡的酥皮月饼,月饼里裹着妻子对他的牵挂和儿女们对他的思念。
“我是湖北天门人,最爱吃的就是老家的酥皮月饼,只要咬一口,酥皮就哗哗往下掉,馅料多是酥油拌的,别提多美了。”回到租住的小屋,万师傅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盒,将一块豆沙馅的酥皮月饼送进嘴里。他笑着说,虽然在临汾打拼近30年,但一直忘不掉家乡的味道。
万师傅慢慢咀嚼着熟悉的味道,不由陷入悠远的回忆,视线竟渐渐模糊。上世纪七十年代,月饼是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食,即使在中秋节的餐桌上也是分量十足的“奢侈品”。由于家境贫寒,月饼更是他家的稀罕物。
有一年,又逢中秋,万洋州和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突然,母亲一脸神秘地将系好的手绢解开,让他们瞧瞧手绢里包着什么。他一眼看到里面包着月饼,立即兴奋地大声呼喊起来。
“我们围着桌子,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分月饼。
可是,月饼太酥,切出来的两块大、两块小。哥哥、姐姐发扬风格,把大块的让给了我和妹妹。”万师傅至今记得那一幕。月饼到手后,大家却舍不得吃了。在父亲的催促下,他们才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起来,他们觉得,人间美味也不过如此。
“看到我们开心地吃着月饼,父母却偷偷地擦眼泪。那一块月饼,让我看到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及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浓浓的情谊。”万师傅说,那一晚久久地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每每想起,心中总会涌动着温暖。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