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44年风雨陪伴 患难之交见真情

2018-03-20 09:18: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三月平阳,花红柳绿,春意盎然。汾河公园桃花盛开,美景沿着汾河岸边延绵数百米。

    3月11日,公园里游人络绎不绝,一对花甲老人夹杂在人群中,不时拿起手机记录着汾河沿岸的美景。这几年临汾的变化真大,原先这里可不是这样……”从他们的聊天中能听出对这个城市的赞叹。他叫赵治靖,今年65岁,她叫吴小丽,今年68岁,他们结婚44年。

命运让我们相识

    “1974年冬天,我们结婚了。”3月12日,在平阳北街岳秀庄园小区,赵治靖一边和老伴儿翻旧相册一边和记者聊天,当时,在乔李村借了个自行车就把媳妇娶了回来。赵治靖说,他们家当时在铁路小区甲字楼。

    为什么是在乔李结婚呢?这还得从赵治靖的父亲说起,他父亲是铁路一部门的干部,在“文革”期间遭到不公平的对待,所以他们全家就跟着父亲一起被下放到乔李村。

    “当时,我还在上学,就跟着父亲来到村里,和当地人一起干农活,由于出身不好,当时考上高中都上不了,后来想参军,也被拒绝了。”赵治靖无奈之下,初中毕业后就在乔李村的抽水泵房做起了管理员。水泵坏了,修水泵的师傅来修的时候,他就跟着学,后来水泵出了毛病他自己就能处理了。村里的电线断了,他也去接,谁家有事他都积极去帮忙,慢慢就成了村里人见人爱的好小伙。

    赵治靖21岁那年,在媒人的介绍下,他和有着同样命运的吴小丽走到了一起。一个每天下地干活挣工分,一个上班支撑家庭开支,他们虽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夫妻恩爱,小家庭特别和谐。由于小伙子勤快又懂礼貌,后来赵治靖就在村里老支书的介绍下到了公社办的钢管厂当了电工,每个月能挣30多元。

    说起吴小丽,她的命运也和赵治靖有些相似,她家也是在“文革”期间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后,从内蒙古来到老家乔李村,这样才有了他们的相识。吴小丽的父亲曾是内蒙古集宁市一家国有云母厂的总会计师,被下放到老家乔李村后,这两个“患难家庭”就在乔李村结成了亲家。

    “好在1978年和1979年,我们两家先后被平反了。”赵治靖说,平反后老丈人带着大舅哥回到了内蒙古,因为吴小丽结婚了就留到了临汾,而赵家也把户口迁回了市里,一家人只能靠赵治靖每月3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随后,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艰难时光她支持    

    结婚第二年,儿子出生了,家里负担更重了,有时要卖口粮支撑一家人的开支,日子过得特别紧张。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家里炒菜基本不放油,就是用沾了油的抹布刷一下锅。在大儿子三岁的时候,女儿出生了。那会儿,过八月十五,有粮食的人家,自己打月饼给孩子吃,我家的粮食吃都不够吃的,更别提做月饼了,当时8毛钱一斤的月饼我们根本买不起。”吴小丽说,看着别人家孩子吃月饼,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心里特别难受。

    真是屋漏又逢连阴雨,1987年,村里的钢管厂倒闭了。失业后,又没有地种,可是家人还得生活,赵治靖凭着手艺在乔李村开了一家电机修理铺,哪个村的水泵坏了、电机出毛病了,他就拉回来修好,再给人家送过去,这样能赚点钱养家。

    有一次,赵治靖骑着自行车去邻村拉电机,正好遇到下大雨,回到村口时,那段坡路怎么也推不上去。

    无奈之下,他把车子停在路边,自己到树下躲雨,准备等雨小了再回。就在这时,他看见土坡上有个人披着一个塑料袋子一滑一滑地往下走,因为雨大也看不清楚,等那人下了坡后,他才看到是满身泥水的妻子吴小丽。时隔几十年,那一幕深深留在赵治靖的脑海里,谈及此处,泪水夺眶而出。

    “当时没有通讯工具,我估摸这个点他该到村口了,把孩子安顿好后,就冒雨来接他。”吴小丽说。就这样,夫妻俩冒着雨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才把电机推回了家。

    赵治靖说,类似的事情太多了,他外出修电机,只要不回家,妻子就把饭留在锅里一直等他,或者到村口接他。正是妻子默默的支持,才使这个家有了起色。

患难之交见真情

    “后来生活好了一点,我们就补拍了一张结婚照。”赵治靖拿起一张照片说,我们结婚那会儿,也没照过相,几年前才补拍了一张。”到了1990年,赵治靖把铺子搬到了城里。“凭借修理电机的手艺,我们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后来,家里还花了九千多元买了一辆‘70摩托车’,干起活来就更方便了。那时候买一辆摩托车就和现在买一辆小汽车一样。”赵治靖说,修电机的头一年就赚了2000多元,当时特别满足了,后来一年比一年挣得多,所以就有了买摩托车的想法了。

    开修理铺的日子,赵治靖每天泡在铺子里,妻子一边照顾家和孩子,一边在修理铺打下手。“为了节省开支,她就在厂里给我打下手,挪动电机时,需要俩人一起抬,一根木棍子一人一头,我这边抬起来了,她那边就是起不来……”赵治靖说,“老伴儿跟着我受了不少苦,真是难为她了。”所以,现在家里的重活、累活他都抢着干。

    “我们算是患难夫妻,最困难时,她一直站在我身后支持我、帮助我,还要打理这个家,我打心眼里感谢老伴儿。”赵治靖说,妻子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两家的四个老人,在婆婆生病住院期间,吴小丽更是日夜陪在床前。

    现在老人们都去世了,孩子们也各成了家,老俩口还是闲不住。赵治靖凭着手艺又被一家企业聘为专职电工。他说,虽然孩子们都很孝顺,但是他就是停不下来,找个事情做,心里踏实。妻子也和往日一样,做好饭就到小区门口等他下班,像以前在村口接他一样。结婚四十多年了,等他回家再吃饭已成为习惯了,改不了了。”吴小丽笑着说。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巩鹏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