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旅”子弟:我的名字叫“临汾”

2018-05-24 20:50: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70年前的5月18日,她出生于山西。为了纪念临汾战役的重大胜利,父亲将她的名字起为“临汾”。

    70年后的这一天,她追寻父亲的战斗足迹,第一次踏上这片浸透先烈热血的土地,重温英勇无畏的“临汾旅”精神。5月18日晚,在“临汾旅”子弟的簇拥下,一场特别的生日会温馨而热闹,70岁的寿星潘临汾讲述了一个穿越烽火硝烟却始终值得铭记的故事。

    潘临汾的母亲是山西太原人,自幼吃了许多苦。1947年,一场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红色风暴改变了她母亲的一生。潘老娓娓道来:机缘巧合下,母亲成为了一名女兵,并与同在一支部队的一名军官结为夫妻。那名军官就是我的父亲潘放,他当时任23旅67团2营指导员。”1948年,潘老的父亲在前线作战,母亲因怀孕留在后方待产。“打临汾时,父亲告诉母亲,不论生男生女,这个孩子就叫‘运娃’。一是纪念运城战役胜利的喜悦;二是因为山西晋南一带的人喜欢把孩子唤作娃,而母亲又是在打运城期间怀孕的;三是这个小生命给父亲带来了好运气,在运城战役最后决战时,父亲侥幸捡回一条命,但左上臂严重负伤,再也无法用力。”潘老透露,这就是她的曾用名“运娃”的来历。

    潘老的父亲走向战场,就没有想过能活着回来。事实上,在临汾战役期间,他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临汾俗称“卧牛城”,以易守难攻出名。

    临汾城城墙仅地基就厚达六十多米,城墙上方可并排行驶两辆卡车。

    尤其是城防工程,经日军长期占据修筑,又经胡宗南、阎锡山国民党部队的加固,构筑了4道防御阵地。

    面对如此高大密集的城防工事,我军周密部署工兵和步兵同时进行坑道作业,即在东关挖坑道,用地道直迫城墙底下,并在城墙底下堆积大量炸药,用这个办法炸开城墙。1948年5月15日,坑道作业任务完成,其中一号坑道长达117米,二号坑道长达115米。

    “我军进行坑道作业,准备爆破坚固的城墙。敌人发现后立即开始反击,一旦听到地下有响声,便从城内挖坑道,破坏我军的坑道。有一天,我父亲在坑道里作业时间过长,几位战士就劝他去坑口缓一缓。父亲刚走到坑口,就听到身后传来‘轰’的一声,一股气浪从坑口喷出,那几名战士壮烈牺牲了。”潘老面色凝重地说,不过短短一分钟,父亲与这几名朝夕相处的好战友虽在咫尺,却是天人永隔。父亲生前每每讲到此事,都忍不住伤心难过。”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历经72天的激烈战斗,临汾城解放了。

    潘老笑着说:临汾战役是在1948年5月18日凌晨结束的,我恰恰赶在这一天出生。同年6月4日,23旅被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我父亲参加过许多战斗,临汾战役令他最难忘,临汾旅’是他一生的荣耀。因此,我上初中时,他特意把我的名字改为‘临汾’”。

    简单的“临汾”两个字,饱含着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期盼和淳淳教导,希望她能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临汾旅”精神。潘老回忆道:父亲不善言谈,写得一手好文章,怀着报效国家的心愿投笔从戎。他骨子里就有军人的魂,一直以来他把军人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父亲生前一直想出一本书,书名就叫《爸爸讲临汾的故事》,可惜未能如愿。”时值临汾解放70周年,潘老怀着对父亲无限的思念之情,第一次来到“临汾旅”的诞生地。父亲在世时常常念叨要回临汾看看,这也成了我的一大心愿。一踏上这片土地,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潘老感慨道,我父亲参加过临汾战役,是‘光荣的临汾旅’中的一员,我的名字又由临汾而来,这是我与这座历史名城的不解之缘。”5月17日,临汾市、尧都区在临汾烈士陵园举行纪念临汾解放70周年大会,缅怀为临汾战役献出生命与热血的革命先烈。看到此情此景,潘老倍受感动:临汾人民从未忘记长眠于临汾大地的革命先烈和参加临汾战役的每一位革命英雄,如今的美丽临汾就是最好的回报。”恍惚间,潘老仿佛看到了70年前的一幕幕战斗场景,看到一个个为了新中国解放冲锋在前、英勇战斗的身影。她激动地说:和平来之不易,历史需要铭记。重走父辈们走过的路,追寻和拾起他们的战斗精神,不忘初心。希望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能常回临汾看看,继承和发扬光荣而不朽的‘临汾旅’精神。”(照片由本人提供)记者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