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病房内,她们细心帮助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护士站内,她们耐心回答着各种问询;电脑前,她们埋头输入患者的护理检测记录……日前,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溶栓病区护士站,近距离接触了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护理团队,感受着她们快节奏、高强度的日常工作,以及背后的辛酸与坚守。
“麻烦问一下我们什么时间做检查?”“我什么时候输液呀?”……5月11日下午3点,市人民医院8楼脑血管介入、溶栓病区护士站前,时不时有人停下来发问,护士们一边忙碌着录入信息、处理医嘱,一边耐心回答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这里相当于军队的指挥中枢,很多重要信息都由这里上传下达。”护士长王红爱形象地比喻着:“医生传达的医嘱就是‘军令’,我们的任务就是按照医嘱内容给患者打针、换药、发药以及进行口腔护理、吸痰、翻身拍背、导尿等工作。我们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上传’给主治医生。”
很多人看来,护士的工作简单、琐碎,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王红爱却认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尤其在脑血管介入、溶栓病区,把护理工作做好,能更有效地帮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如果能听到我说话,就用力握住我的手!”A—817号病房内传来责任护士梁会平的声音,“患者因为脑干出血,导致无法正常呼吸,四肢也不能自主活动,我正在评估患者的意识,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医生汇报。”
说罢,梁会平一手扶着患者肩膀,另一手托住她的膝关节,轻轻移动使患者保持侧躺的姿势,然后开始为患者拍背,“我们每隔2个小时就要给患者翻身、拍背,避免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除了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梁会平常常帮着病人整理床铺、打饭,还会趁着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的时候,教给他们一些有助于患者恢复的健康知识。
“我们这个护理团队要负责护理整个病区的60多个病人,每隔几分钟就要查房,要随时观察每个病人的情况变化,能早一分钟发现问题,结果都会不一样,这样才能做到对患者的生命负责。”梁会平说:“现在还不是最忙的时候,患者多的时候需要临时加床,有一次收治了80多个患者,那才是真的忙呢,脚不沾地地小跑着才行!”
“选择了当护士,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梁会平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每次看到患者健康出院的那一瞬间,你就会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脑血管介入治疗改变了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传统模式,也为护理学科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住院患者的病情普遍比较严重,护理难度大,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波动也大,所以对护士有着更高的要求,她们要更勤快、更任劳任怨,还需要有更多的沟通技巧和更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治疗准备室内,治疗班的护士曹志静正仔细查看着贴在墙上的输液单,她将液体按照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再次核查后贴上了瓶贴,并标明了具体的输液时间,“每个输液单必须检查4、5次,因为药品种类比较多,患者也多,一旦出了差错就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13年的护理工作中,曹志静遇到过许多心酸、无奈的时候,“昨天上午,一个患者的液体刚输完,家属就来护士站各种埋怨,嫌液体输晚了。我们很能体谅家属的心情,自己的亲人躺在床上,家属肯定会有焦虑情绪,但有些情况家属不太了解,患者要输的液体都是现配现用的,不能提前配好备用,所以即使心里也觉得委屈,我也要耐心地给他们解释,等家属情绪稳定之后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还要经常去病房安慰患者,和患者家属耐心交流,最大程度缓解家属和清醒患者的焦虑情绪。”
在曹志静十几年的护士生涯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工作这么多年,陪伴与照顾患者的时间远比家人要多很多,家里的事情我基本帮不上忙。别的不说,主要是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在孩子眼里,总也见不到的妈妈是‘外人’,听孩子这样说的时候,心里说不出的难过……”说到这儿,曹志静的眼眶里蓄满了泪水,声音也低沉了许多。
虽然亏欠了家庭,但护士们的辛苦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广大患者、家属的认可,护士站内文件柜子顶上,“2017—2018年度优秀护理单元”的牌匾,护士休息室里患者家属送来表达节日祝福的鲜花、水果……都是对她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度肯定和由衷感谢。
“没有想过能获得荣誉,其实我们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事情。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学会热爱这份工作,然后尽心尽力去做到最好。”王红爱朴实的话语不仅流露出她从业28年来的强烈责任感,也饱含着对年轻护士们的殷切希望。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