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畅谈新生活系列报道——

临汾40年的华丽蜕变

2018-11-01 22:03: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现在的临汾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绿树成阴,有了大都市的感觉……”车站街办事处建设社区老党员、退休干部薛连生说,他今年62岁,退休后每天去广场唱唱红歌,在公园散散步,再看看报纸、电视,生活在临汾,他特别满足。

    初到临汾 差

    1986年,薛连生从汾西矿务局调到临汾工作,当时他们一家4口挤在3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每月100多元的工资,光房租就得30元,剩下的钱孩子要念书、老人要照顾,处处都是花销,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肉。那时候要求不高,能吃饱穿暖就行。”薛连生说,当时临汾人不仅生活质量差,城市建设、卫生环境也不好,小商贩街边随意摆摊,小偷小摸的事情时有发生,红火的城市街道只有一条红卫路(鼓楼东大街)。

    当时的临汾,都是平房、瓦房,出门主要是步行或骑自行车;到了90年代,由于周边村里的土焦炉到处都是,导致临汾的卫生环境和空气质量持续变差,就连树上的麻雀感觉都是黑乎乎的,人们在街上走一圈,脸上就是一层灰。汾河基本上成了污水河,城市垃圾、废水都往里面排放。

    感受临汾 变

    尽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临汾,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她一直在变。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临汾治安环境逐渐变好,小偷小摸少了,街边乱摆乱放的小商贩也少了,菜市场、服装市场相继围着居民区出现了……薛连生的住房也从30平方米的出租屋逐步住上了50平方米的集资房,到90平方米的商品房,再到现在120平方米的高层电梯房,他们家的生活随着临汾的发展逐步改善。

    “随着城市的发展,楼房逐渐多了,汽车也多了起来,2000年以后,整个临汾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薛连生说,尤其是近十年来,临汾就像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一样,飞速发展,一年一个样。记得2006年的时候,临汾的空气质量一度极差;市委、市政府开始下决心整治“五小”企业,市区加大力度采用集中供暖,街道上的洒水车数量也增至20多辆……到了2010年的时候,临汾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时间过得很快,临汾一直没有停下过发展的脚步。

    从人们的出行到吃、穿,再到城市建设等方面,临汾一直都在变。自从汾河公园修建好后,临汾城形成了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大好格局。

    前几年,临汾有了高铁、飞机场,以及鼓楼南北街的改造完成,河西立交桥的通车,古老的临汾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大都市景象。

    享受临汾 美

    “九月份的旅发大会让外界给了临汾一个新的定义。”薛连生说,他的亲戚到了临汾后说,临汾的变化真大,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薛连生带着亲戚,从北到南把临汾城逛了个遍,亲戚感叹道:现在的临汾一个字—— —美!”退休后的薛连生,每天早晨去公园散步,看看汾河水,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再去广场唱唱红歌……生活很惬意。“现在出行有高铁、有飞机;休闲时候可以逛公园、去广场;购物可以去超市;还可以去博物馆感受最早中国……处处都彰显着临汾厚重的文化,现在的临汾每一处都是一个独特的风景,每个地方都有发展的故事。”薛连生说,现在的临汾人多了一份自豪感、获得感、快乐感和满足感。走在大街上,人们的穿着很时尚,个个精神饱满,底气十足……临汾就像一个大花园,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大花园中的一道风景线。

    记者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