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博物馆外景
临汾新闻网讯 时序更迭,阴晴雨雪,沧海变桑田。
这里有从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的丁村人口和粟作农业起源的柿子滩遗址群,到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社会早期的枣园文化;
这里是最早的中国尧都平阳;
这里有逐鹿中原的晋霸春秋;
这里曾是富庶一方的汉唐州县;
这里是宋元明清的戏曲中心、晋商之源、移民之根。
这里是临汾。
数十万年以来,华夏民族在此生根发芽,繁衍生息,自强不息,世代临汾人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灿若星河、辉煌不朽的文化。作为保护和传承城市文明的重要殿堂,链接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和多方支持下,一座高标准现代化博物馆在林木荫翳、鸟语花香的汾河岸畔拔地而起,并在2018年9月18日对公众开放。从此,临汾有了文化客厅。
本期特稿将带领读者走进临汾市博物馆,探究我市一脉相承的悠久文化,为读者呈现一个厚重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的博物馆,进而让读者更加了解临汾,爱上临汾。
临汾博物馆内景
以馆讲史
临汾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智慧博物馆,位于滨河西路九州广场南端,馆内文物近3000件,建筑面积32429平方米,建筑高度23.65米,设计造型为日月相抱,设计理念源自象征“日月同辉”的陶寺古观象台,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汾河生态公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临汾博物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在博物馆建筑中独具特色。临汾博物馆已成为临汾新兴的地标文化建筑。
“智慧”是临汾博物馆的代名词。由于临汾博物馆建设起步较晚,但却也因此能够把智慧化运用到管理、保护、运营等各方面。特别是在展馆内运用各种高新科技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重现”在参展者面前,打破博物馆“千馆一面”的模式,使文物不再“冰冷”。
一座博物馆,了解一座城。而在临汾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兴衰变迁,还可以看到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以及最早中国的历史面貌,这得益于临汾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走进临汾博物馆,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中厅悬浮着的一具长约24米、刻有陶寺出土龙盘图案的中国红“文明之舟”,舟上站立着从丁村人一直到现代人的各种雕塑,象征着龙的传人在临汾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十万年前一直走到今天,憧憬未来。
博物馆一层是“远古足迹”展厅和“最早中国展厅”,还有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和多媒体活动厅,
“远古足迹”专题,展示“丁村文化”和“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新石器时代文化。结合地址、历史及60年来考古挖掘的实物展示古人类是如何在临汾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进入农业时代。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展柜中展示的1954年发掘的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些牙齿是呈现铲状的,而铲状牙齿是黄种人特有的特征。牙齿化石的出土填补了继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空白,也就是填补了中国古人类发展史上早期智人阶段的空白。
“最早中国”专题,展示以“陶寺遗址”为主的尧都平阳最早中国的史实。走进展厅,“中国最早的汉子”右侧墙壁上一列又一列金灿灿的大字在幽深暗红色基调的背景映衬下显得更加夺目,这是世代祖先创造出的独属于临汾的荣耀。左侧墙壁上我国多位专家学者字字铿锵的话语是对这些荣耀最好的印证。展厅最前方摆放着一件极为精美的文物,这就是临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龙盘。陶寺遗址共出土了4件龙盘,临汾博物馆展出的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在临汾博物馆建成之前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内。龙盘上可以看到整条龙呈盘曲状,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龙形象就是以盘龙为主。这条龙集多种动物于一体,并且与夏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极为相似,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龙,也有学者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本展馆名为“最早中国”,是极具特色的一个展馆。展厅内用电子沙盘直观展示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的兴衰变化,从最早的城市规划到双城制的华丽转身,印证了最早中国的诞生。大型3D裸眼沉浸平台展示陶寺古观象台,将4300年前的古观象台用现代高科技完整呈现出来。陶寺圭表表明陶寺文化已经存在地中的概念,陶寺文化的社会已经进入到国家形态,因而陶寺城址为地中之都,陶寺文化为中土之国,此乃最早的中国。而陶寺地中之都系尧王族首创,故而尧立中国……这里汇聚了陶寺考古队40年来的考古成就,每一件出土文物都见证着曾经的历史。
沿着历史脉络,临汾与晋国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博物馆二层是“晋霸春秋”专题,展示晋与三晋660余年的辉煌历史和波澜壮阔的文化风貌。临汾是晋国的核心,晋国春秋霸业临汾是策源地。临汾博物馆通过周边17县(市、区)发掘的晋国同时期的多种文物来反映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情景,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霸国墓地。临汾博物馆采用360度全息幻影影像技术恢复了墓地原先建成的样子,使参观者能够有更直观的观展体验。在这一展厅,运用了矩阵式排列来展示文物,青铜器摆满一面墙,古人制作青铜器技艺之精美、文物保存之完好,此般感慨便可油然而生。
博物馆三层是“千秋平阳”专题,勾勒自秦汉至清代文明进程之大线索,展示平阳冶铁的滥觞、兴盛、发展的辉煌,演绎平阳戏曲之乡的历史传承,彰显平阳金元木板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和明清平阳木板年画的特色文化,全面展示佛教在平阳地区的传承和兴盛。
一件件文物历经沧桑穿越滚滚历史而来,如今,他们在临汾博物馆向每一位来者讲述百年、千年甚至上万年前发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点滴,人类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发现自然规律、国家何时诞生……
大厅公共休息区
以馆化人
临汾博物馆“火”了。开馆数日,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这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平阳大地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向往。
家住博物馆旧址附近的姜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国庆期间,有许多外地游客来临汾博物馆参观,好多人由于不熟悉路线,由导航指引来到了博物馆旧址,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临汾博物馆的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
记者从市博物馆了解到,从9月18日——10月7日,博物馆共开放19个工作日(9月25日闭馆1日),期间共接待省内外游客279146人次,日平均14700人次。在游客中占比较高的前三个年龄段分别为:10岁以下,31岁至40岁,21岁至30岁。省外游客共计15083人次,占比较高的前三个省份为河南、河北、陕西。共接待团队42个,总人数为4891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博物馆开放不到20天,接待游客27万多人次,充分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追求。
博物馆开放当天,陈阳有幸成为第一批参观的游客,“期盼中的临汾博物馆终于开馆了,我在第一时间就前来参观,感觉很是震撼。我们临汾是尧都,最早中国,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博物馆,缺少一个让广大临汾人民了解自己博大精深历史的地方。现在,我们临汾也有了自己的博物馆,从现场参观人数就能看出来,人们是很有兴趣和热情的。博物馆的陈列很不错,很多是首次展出,令人难忘。我觉得这也是临汾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临汾发展的一个标志,是市委、市政府贯彻‘文化自信’的一件实事。对提升临汾的文化品位,宣传临汾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我不怎么会用智能手机,但博物馆参观要手机预约,所以我就让女儿提前给我预约好,这可是咱们临汾文化的一个展现,我一定要来看看。”今年51岁的高女士已经退休,之前从事教育工作,得知临汾博物馆开馆,她也是第一时间赶来入馆参观。参观结束后,她动情地说:“这次来临汾博物馆,真真切切对临汾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直观的感受,每一个临汾人都应该看一看。”
国庆假期第一天,李女士早早带着13岁的女儿郭佳滢和4岁的儿子来到市博物馆排队取票,进到场馆内,郭佳滢对展出的文物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刚升入初一的她已经认识许多字,每经过一件文物,她都细细研读标牌上的注解,遇到不懂的不时问问妈妈。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源于妈妈潜移默化的培养。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经常利用假期带孩子去其他城市的博物馆参观,慢慢培养孩子对历史文化的兴趣。现在临汾终于有了自己的博物馆,好多东西虽然孩子不一定看得懂,但要经常带他们来多看多听,慢慢渗透。“现在咱们临汾的发展越来越好,各种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图书馆、文体中心等可供青少年活动的地方都在规划建设中,值得期待。”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退休干部侯大爷对于临汾博物馆的建成感慨万分。“参观过外地的博物馆,虽然我对历史和文化都感兴趣,但对于外地博物馆还是欠点感觉。如今咱临汾有了博物馆我才知道之前差的那点东西就是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侯大爷告诉记者,临汾博物馆用现代科技让参展的人身临其境了解历史,让大家看到临汾古人的劳作工具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也让大家看到世代临汾人是如何拼搏奋斗把临汾日益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博物馆的集中展示让我们知道脚下的土地人杰地灵,拥有着很丰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它将激励后辈继续去耕耘、去创造,将来这座博物馆里也将会记录这代年轻人的辉煌和成就!”侯大爷展望着临汾博物馆的未来。
千秋平阳展厅
以馆承文
国庆假期过后,为更好地服务群众,临汾博物馆闭馆提升,记者又几次来到这里,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座现代化博物馆背后的故事。相较于假期的热闹非凡,闭馆期间的博物馆显得格外静谧庄重,而办公区内的电话铃声、讨论声、脚步声却透露出繁忙的信息。市博物馆馆长狄跟飞向记者讲述了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及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013年8月,临汾博物馆破土动工。2015年4月22日,我市邀请国内的博物馆专家召开论证会,指出博物馆在陈展设计及功能分区等方面的问题,项目被紧急叫停。同年9月21日,我市成立临汾市博物馆项目建设及陈展领导组,狄跟飞担任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随后,狄跟飞与同事先后去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地考察学习。10月22日,我市再次召开专题会议,从安全和方便管理角度出发,重新规划,对市博物馆进行二次结构改造。同时,狄跟飞带领团队编写陈展大纲,与专家反复沟通,第12稿才形成最后的成稿《表里山河》。
为赶在省旅发大会期间对外开馆,从今年4月开始,博物馆的建设工作进入了快马加鞭的冲刺阶段,装修、运输文物、布展、招聘讲解员等工作同步进行,“在最后一个月所有人都是白天晚上连轴转,大家都是把工作当做一种神圣的使命去完成,干劲十足。”在狄跟飞心里,那段争分夺秒的日子会是他往后人生非常值得怀念的时光。
那么,博物馆建成后最想要向群众传递什么?“就是要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狄跟飞回答。
“表里山河是山西的地貌特征,而临汾就处在这表里山河的核心地带,因此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大文化,这种文化是本土的,也是民族的和世界的,临汾博物馆就是要把这种文化的传承展现出来。”
狄跟飞向记者作了更详尽的介绍,丁村人的发现填补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空白,把人类的进化过程串联起来,打破了之前西方人种介入的说法,说明亚洲人的人种进化过程是连续性的。丁村文化和柿子滩文化是旧石器时代的代表,而后来的枣园文化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同时枣园文化还是农耕文明的摇篮,之后又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形态,直到尧在陶寺建立最早的中国,从中可以得出我们本土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不仅如此,本土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是有关联的,这也是晋霸春秋板块的陈展思路。狄跟飞一行人在考察时发现,关于晋国,山西博物院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侧重讲的是文化,而晋国博物馆是一座遗址性博物馆,更侧重于讲遗址。临汾博物馆内收藏的关于晋侯的东西很少,如何要既能展示出晋国的霸气和精神,又可以与以上两座博物馆有所区别?临汾博物馆把目光放在了与晋文化有关的地方文化上。同一时期,在晋国周围有许多小方国,如位于隰县的重耳封地,洪洞的南秦遗址,翼城的霸国遗址等,这些小方国的文化都是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晋霸春秋展厅展出的许多文物如南秦遗址的漆器、金饰、玉饰、陶器等,都反映了当时晋文化的发展水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无论是晋国的唐风,抑或是宋元明清时的冶铁、雕版印刷、戏曲等都形成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并且渗透到人们骨子里和血液中。“博物馆就是要承担起传承历史和文化的使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内心的自豪感,激起大家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这是建设这座博物馆的初心。”狄跟飞语重心长地说。
临汾悠久流长的历史得以集中展现。现在,临汾博物馆已成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凝聚点,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阵地,是公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感受文化体验的生动课堂,是展现华夏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博物馆也是临汾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让群众在文化的滋养中享受美好生活。
(图片由临汾博物馆提供。)
记者 李卫红 荀丹薇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