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新闻,从选题、派题、策划、采访、写稿、回访、出稿,最少需要七个步骤;
一篇稿件,从传稿、审稿、定稿、编辑、上版、校对、出样,最少也需要七个步骤;
一条新闻,读完它,大概多久?
在很多读者眼中,新闻采编工作,无非就是记录,就是问答,就是编写。可谁又知道,在每一条新闻背后都是新闻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在又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齐聚一堂,畅谈新闻背后的故事。
策划人 杨全
热心相助 千里寻亲
2016年11月,我通过网络留下的信息联系上了多次从山东来临汾寻亲的孙洪伟。数年间,他的父亲孙武承数次从山东前来临汾寻亲,由于曾经见过面的亲人均已离世,时间久远,加之有效信息较少,虽得到了不少洪洞热心人的帮助,但并未获得有用的寻亲线索。
经过详细了解,一段跨省寻亲的艰难之路逐渐清晰起来:百年前,孙曰良因战乱从山东莱芜移居洪洞;百年之后,山东人孙武承为完成父辈遗愿,不远千里多次来临汾寻找孙氏后人。随后,本报刊发了《山东人千里来临寻亲》一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通过相关网站、微信等方式迅速传播。在读者给本报记者及寻亲人的众多电话中,经过洪洞热心人的帮助终于联系到已经搬离原居住地的孙氏后人赵全祥,并确定了相见时间。
得知相见后,我第一时间赶到洪洞火车站,并用相机记录了山东、洪洞两地亲人相拥而泣的场景。11月26日16时30分,经过13个小时的辗转,孙武承和儿子孙洪伟及侄子3人走出洪洞火车站,在陌生的人群里寻找迎接他们的亲人。出站口不远,迎接他们的是孙武承苦苦寻找的洪洞亲人赵全祥老人的女婿和外孙。这趟迟来的列车,承载着来自山东莱芜、济南和辽宁沈阳等地孙氏亲人的期盼。暮色来临,孙武承一行来到了大槐树镇冯张村亲人的家中,院落的主人赵全祥大步走出去与孙武承紧紧相拥,山东莱芜与山西洪洞孙氏后人终得团圆。随后,本报刊发了后续报道《山东—临汾,孙氏后人跨世纪拥抱》,并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采访中,我与山东寻亲人取得联系后,对微信获知的信息进行核实,并详细了解了相关信息。在本报刊发第一篇报道后,热心读者纷纷来电,为跨越百年之久未曾谋面的孙氏后人提供寻亲信息。经众多好心人多方联系,两家人终于团聚。相认时刻,我全程跟踪采访,力求做到现场感强、报道及时。离别时刻,我再赴洪洞,写出了寻亲者致谢好心人的报道。回到山东之后,他们又给本报送来一封感谢信。本报对信件内容进行了刊登,形成了4篇《山东人千里来临寻亲》系列报道。系列报道前后呼应,关注度高,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大,受到了广大热心读者的好评,弘扬了诚信、友爱、互助的正能量。
2017年,山西省新闻奖评奖办公室组织了第二十六届(2016年度)山西新闻奖评选,山东人千里来临寻亲》系列报道榜上有名,获报纸通讯组类二等奖。
记者 张春茂
采写维和军人背后的故事
2018年8月的一天,我和同事赵文家收到了一封“漂洋过海”的信件,写信人名叫李森森,出生于乡宁县光华镇井窑村,是我国第四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一名战士。这位1993年出生的小伙子,用质朴的文字讲述了他在南苏丹维和战场半年多来的种种经历,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他说,每一次执勤都要展现出强大中国的力量,展现出大国风采!
采访中,由于有些内容较敏感,所以最后组稿时,也是一再斟酌、删减,后经部队审核、单位审核,层层把关,这封信件才在报纸上示人。还记得采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作为中国维和军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李森森说:我们为和平而来,和平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稿件刊登后的一段时间里,每每想起与李森森的对话,脑海中总会浮现电影《战狼》的画面。可惜,采访时间紧,审核严格,很多内容不能一一刊登出来,这也是我感觉特别遗憾的事情。
9月份的一天,我和同事有幸接触到另外一位维和军人,来自临汾洪洞的“90后小伙”张鸣。为了弥补上次采访中的缺憾,我反复修改了采访提纲,由于两地有5个小时的时差,很多采访沟通都是在微信上进行的。
9月的临汾,人们还是乐意呆在空调房中,而有“世界火炉”之称的南苏丹,是个饱受战乱肆虐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国家。维和部队所在地——南苏丹(朱巴)到处弥漫着“一触即发”的险情。在高温难耐、时刻面临生死考验的维和任务区,这名90后勇士时刻践行着中国军人“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担当。
在与张鸣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谦逊、细心、认真以及严谨的时间观念令我印象很深。每一个问题,他都会很认真,详细地回答,遇到敏感话题,他总不忘加以备注,提示我仔细斟酌。每次回答问题,也总是算好时间差再发送过来。
与李森森一样,张鸣也是瞒着家人主动请缨加入维和部队,对于他和他的家人来说,最艰苦的不是训练,也不是环境,而是做出的这个决定以及漫长的分离。对于维和的危险,家里人都是知晓的,很多时候通讯的不及时、不畅通,会让家人整天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尽管如此,张鸣的亲人还是支持他。他说,作为军人,使命让他必须选择去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
虽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采写过程,但是每获取一些新信息时,都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也与上篇报道相比有了较完整的体现,10月中旬,这篇名为《临汾“90后”小伙的“蓝盔故事——我的芳华为祖国绽放”》见报了。
两名来自临汾的“90后”,同样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份大写的国际之爱!通过采访两位维和军人,心底由衷地呐喊:让我们一起祈愿世界和平安宁,祈愿这些维和勇士平安归来!
记者 亢亚莉
一次有惊无险的采访
2009年至今,我从事新闻工作已近十年。这十年间,我采访过许多人,其中一些人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让我久久难忘。比如,今年夏天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突然来到报社求助的事情,虽然没有写成稿子,但对我来说却有着宝贵的收获。
事情还要从一位神秘的访客说起。今年夏季的一个下午,我赶回报社准备写稿,却在编辑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来求助的年轻小伙儿。我便将他领到记者部,可没想到,他说的第一句话,就吓得我出了一头汗。
“我来见了你们,就准备去自首,我活不下去了!”小伙子毫无表情地说。这么多年,不是没有遇到过违法犯罪的人,但在像这种没有一点准备的情况下遇到,还是第一次。他的第二句话,让我更加惊恐了。
“我叫小涛(化名),昨天从彩虹桥上跳河自杀没有死成,只好来报社求助!”小涛再一次冷冷地说。
自首!自杀!这两个让人胆战心惊的词语,从这个小伙子的口中淡然地说出。此时,记者部的同事全在外面采访,偌大的办公室中,只有我和他两个人。沉默了几十秒后,我慢慢让自己平静下来,再一次仔细观察眼前的小伙子。只见他穿着一身干净的运动服,说话虽然没有什么力气,但精神还算不错。
“你昨天真的跳河了?”我想要尽快了解对方的情况,看他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情况不妙,就要想办法报警了。
“我昨天跳河后,被派出所的民警救了回来,他们给我买了衣服,还给了我钱让我吃饭。”说起昨晚的事儿,小涛竟然笑了一下,还小心翼翼地拽了一下衣角。
听小涛这样一说,我感觉事情应该不会太糟,不然警察怎么可能放过他。随后,我又和他聊了起来。
原来,小涛的身份证丢了,想要办理身份证,却因为母亲去世,户口注销,他竟然成了“黑户”。此次寻找记者,就是希望记者能够帮忙了解一下重新上户办理身份证的事情。
原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求助,可他为什么又要自首?又要自杀呢?带着疑问,我和他聊了下去。
“我此前想做生意,透支了朋友的信用卡,我朋友还不上,我也没钱还,内疚之下就想去自首,说那张信用卡是我盗刷的,这样我朋友就没事了。”小涛说,没有身份证,想要找份工作都不行,所以才想要自杀,却没想到跳进河里才发现河里全是泥,摔不死也淹不死。后来,在警察的劝导下,他放弃了自杀念头。
一切误会都解开了,原来是这样。在了解了事情的情况后,我笑了笑说:我随后会帮你去社区和派出所问一问。那你现在还有什么亲人吗?”我问。
这一次小涛沉默了,我刚想转移话题,他却很小声地对我,他还有一个继父。“我后爸人不错,但我妈不在了,我不想找他!”他说。
我仔细想了一下,看着他的眼睛,试探地问:要我帮你问一下吗?”他笑了一下,低头想了好一会儿,然后小声地说:随后我找吧。”
那天的采访,其实只有不到半个小时,但却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难忘的一次采访。每个采访环节,如同坐过山车一样,一次次的震惊,从想要采取措施来防备,到误会一场后的冷场,再到采访结束,竟然事关亲情……
当天晚上,我久久难以入眠,又给小涛打了一个电话,想知道他有没有和继父联系,在我的督促下,他终于给继父打了一通电话。
第二天,小涛给我发来了短信,说他的继父连夜找到了他,并带他回到继父家中。
“我继父开了一家饭店,他说会帮我解决户口问题,我以后就在继父的饭店里工作了。”几天后,在我与小涛的电话联系时,他这样对我说。听到这儿,我终于放心了。
此事过后,我曾想把这次采访写成故事,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写。我想,这件事在我经历过的新闻事件中,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让我看到了记者这个职业的另一处闪光点。之后,我和编辑们聊天说到此事,大家一致认为,小涛和继父在一起是最好的结果,如果当时我不建议他去找继父,还不知道这个年轻人该何去何从。
小涛经过我的帮助,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比把这件事写成一篇报道稿件更有意义。
记者 杨全
小人物的大温暖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不缺梦想,特别在这个梦想都快被说烂了的年代,我们所缺的,仅仅是为梦想矢志不渝的精神。哪怕是一点点所谓的坚持,都显得弥足珍贵。但是,在新闻行业,这种“珍贵”并不稀有。新闻人不仅有梦想,还有坚持,二者从不欠缺。
多么庆幸,我是记者。翻看曾经用过的厚厚一摞采访本,里面满满都是鲜活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虽然平凡,却有着最动人的善良;他们所做的事儿称不上惊天动地,虽然都是举手之劳,却有着最朴实的温暖。这一次次有分量的采访鞭策自己守住初心、燃烧热情;这一个个正能量的新闻人物激励自己义无反顾、砥砺前行。
瞬间,难忘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今年3月中旬,我站在大火过后的废墟之上,聆听一个火海救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凌晨时分,一户人家突发大火,瘫痪在床的女主人葬身火海,年仅11岁的孙儿被困浓烟之中。刚刚返家的男主人意欲救人,却被熊熊烈火灼伤面部,他绝望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千钧一发之际,50岁的邻居刘福明不顾个人安危,光着膀子毫不犹豫冲入火海,顶着滚滚浓烟救出身处险境的孩子。
这位好心邻居不仅是孩子的救命恩人,还是众人心中不折不扣的英雄。可是,他却“摆”起了架子,迟迟不愿接受采访。因为,在他看来,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他只是尽到了一个近邻的责任,这没什么好报道的。对于这样一条好新闻,我自然不会放过。在我锲而不舍的追问之下,他轻描淡写地说了说救人经过,却只字不提自己当时所面临的危险。要知道,在他抱着孩子踏出房门的那一刻,房梁在他身后坍塌,整间房子被大火吞没。
刘福明救人用了一分钟,这也是与死神抢跑的一分钟。生死一线,他舍弃个人安危,只因“救人出于本能”。简简单单六个字,我听太多被访者说过,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3月末,在市区向阳西路东段,一起意外交通事故造成多人受伤。途经此处的中年男子宋华勇挺身而出,及时将一位老人、一位年轻妈妈及两名幼童先后送入附近的骨科医院。直到伤者得到妥善安置,他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去幼儿园接等待多时的孩子。
由于救人时用力过猛,这个190斤的大胖子着实过了几天“苦日子”,又是腰酸背痛,又是气喘吁吁。但是,宋华勇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他本想“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没想到他的义举被伤者及多位路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传播开来。在采访时,他淡淡说了句:“该出手时就出手。”
“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话又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儿。5月初,我去汾西下乡采访,返程时远远望见停靠在前方路旁的一辆小型货车不断冒着滚滚白烟,路中央有一个小伙子焦急地向过往车辆高声呼救,向车主们借取灭火器。职业敏感促使我前去了解,原以为他是着火货车的司机,没想到他只是途经此处的一位热心人。
“车内堆满了易燃的纸盒,火借着风势愈发猛烈。若是引爆油箱,很可能伤及过往车辆。”热心小伙名叫张强印,他考虑到这一严重后果,为此顶着烈日来回奔跑,身上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嗓子也喊哑了。他在高速公路上的“疯狂”举动感动了许多车主,大家纷纷施予援手。面对货车司机的感谢,张强印挥了挥手:遇到他人有难,怎能坐视不管。”
人们常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我们看多了“老人倒地无人扶”临产孕妇拦车无人理”操好心却被骗财骗命”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新闻时,不少人甚至消极地去想“这个世界变冷漠了”。事实上并没有,这个世界依然温暖。社会上还有很多像刘福明、宋华勇、张强印这样的人,他们不管认不认识对方,遇上事儿了都会去管。他们的“一臂之力”,融化着在人们心中沉积的冷漠之雪,唤起人们内心应有的温度。
小人物平凡如你我,却能在某一刻发出耀眼的光芒,默默用爱兼济天下。我要做的,便是记录这一切,写下那一刻,传递能感染每个人的真实力量,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再一次庆幸,我是记者。一次次地奔赴新闻第一线,一次次地挖掘最温暖的瞬间,让自己于浮躁、繁华的世界之中寻觅到一方净土,找到了最初想要的是什么。
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同时,记者也是小人物。面对新时代冲击,传播手段不断变革,我们执著守护的新闻理想没有变。我们依然坚守在现场,初心不改,梦想永在。
记者 李静
那一刻收获一份 特殊的“感悟”
作为一名长年奔走在“第一现场”的新闻记者,早已见证过太多太多的“特别瞬间”,或场面震撼的事故现场、或充满爱心的善款募捐、或雷厉风行的执法行动、或感人肺腑的寻亲之路……然而,最让自己的内心为之一颤的,是今年10月17日发生在一群老人身上的平凡故事。
“华华,今天上午咱社区要为12对金婚老人举办一场特殊的庆典仪式,让他们过一个特别的重阳节,欢迎你来参加。”当天,接到尧都区车站社区主任贾海燕的电话时,出于职业敏感的缘故,我仅仅当做一个较有看点的“话题”迅速上报单位,随即前往现场采访。
当天上午,在汾铁小象国际幼儿园内,鲜花簇拥、红毯铺展,伴随着一曲温馨、浪漫的《婚礼进行曲》,12对古稀老人互相搀扶、双眸对视,陆续从大厅内缓缓而来,走上红毯,走向他们亲手打造的幸福彼岸。
此时,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再次映入我的眼帘。瞧,那不是助人为乐、奉献社区的“最美家庭”郭川娥、孔庆荣夫妇吗?还有一边与病魔奋勇抗战,一边在社区发挥余热的闫惠芬、张喜跃家庭;还有张秀珍、郝金兰……一条条红色的围巾挂在颈上,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脸,一句句饱含真情的“我爱你”,不禁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样的画面,这样的语言,不正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所向往的“完美爱情”吗?
“能一起走过五十年,不是每天必须说一句‘我爱你’,也不是每天必须给对方一个甜蜜的拥抱,更不是问他到底有几张存折,而是每次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时,愿意第一个‘妥协’的,愿意第一个说‘对不起’的人。还有对方生病时,守在身旁,日夜相守无微不至关心与照顾的人。能一起走过五十年,是因为我们彼此都愿做‘这个人’。”74岁的郭川娥现场一番发人深省、饱含真情的话语,不禁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坐在一旁,我以此为镜,对照自我。常常因为工作上的忙碌而莫名奇妙将怨气抛向老公,时而因为芝麻绿豆的小事儿把孩子当做“靶子”大吵一顿,就连父母亲也时常为我的任性“买单”。想到这里,顿时心一颤,后悔不已……
“华华,今天的活动太好了。重阳佳节,也代我们向你的父母问好,祝他们节日快乐,永远幸福。”是啊,忙得晕头了,差点忘了自己的爸妈。听罢郭川娥、孔庆荣夫妇一番真切的祝福,瞬间惊醒梦中人。此时的我连连向两位老人表示感谢,立刻放下采访本,从包中拿起手机打给一直以来我最最忽略的人:爸,今天中午和我妈别做饭了,咱们出去吃,陪您二老过重阳节。”
记者 成华
总想抹去那一幕
毋庸置疑,新闻是易碎品,过了那个点,新闻便成了旧闻,于是便被人置之脑后,又去接纳、关注更新的世事变迁。而记者,更是奔赴另一个新闻事件,将昨日暂且封存于文字或图片中。
日历一页页翻过,日子一天天流逝,记者的着眼点总是下一个新闻,然而,总会有一些人或事触动了柔软的心底,长久地留在心间,挥之不去,时不时会想起:那个谁,他现在怎么样了?又一个记者节前夕,记者再一次想起一个孩子,一个新闻背后的故事。
之所以难以忘怀,是因为这个孩子的遭遇与坚强让人揪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汾河西侧一个村庄有个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就被一场车祸残忍地抢走了双腿,膝盖下被截肢,尤其是左侧,更是伤及臀部,当年手术时还从腰部取出部分组织填充,且从头部取皮置皮,在他的成长历程中,遭受了数不清的磨难,可是他身残志坚、乐观坚强,上学放学尽量不让家人接送;他的老师与同学对他关怀备至,尤其是班里的男生,课间总是陪他玩、照顾他上厕所等等,于是就想去看看这个孩子。
除了学校的课程,孩子每天都有个必修课——坚持自己走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的残肢与假肢的结合处总是被磨得血肉模糊,每天回家都要换两次药,而小小年纪的他,总是体恤奶奶及父母的辛苦,自己换药。
那次跟随他回家,记者目睹了换药过程——一层层解开被血染红的纱布,孩子一边抹眼泪,一边熟练地消毒、上药,然后再包扎……记者看得心痛不已,而他的奶奶、妈妈更是在一边泣不成声,那份辛酸、那份无奈、那份自责、那份心疼……那一场景长久地刻在记者脑海中。
从他家回来,记者以孩子身残志坚、同学乐于助人为主题做了报道,但是,总想着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恰巧,壹基金温暖包”首次走进临汾,记者想方设法为孩子报了一套。在曲沃组织发放仪式时考虑到孩子不方便参加,记者把“温暖包”拉回来,联系到孩子的妈妈,在那年春节前给孩子带了回去,希望这份来自社会的温暖能带给他稍许慰藉,鼓励他战胜生活中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困难与痛苦。
转眼四五年过去了,今年孩子以630多分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到了临汾三中,据他妈妈说,孩子成绩本来可以上一中,可是当时担心录不上没敢报。如今,孩子的身高已超过一米七,每年都要随着他身体的发育按比例给他换一次假肢,为了方便照顾他,我们在三中附近租了套小房子,奶奶做饭,我和他爸爸打工、种地,争取等他上大学时给他换一套智能假肢,这是我们全家的心愿,孩子这些年因为假肢受的苦太多了……”
瞬间,多年前在他家的那一幕再一次浮现在眼前,而那一幕,相信所有的人都不愿意看到,不愿意回想。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完美甚至残忍,灾难总会发生,身处事中,唯有坚强面对;置身事外,我们要推己及人,心存善良,尽可能地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些帮助,鼓励他们,陪伴他们一起笑对这个并不完美却又充满生机与诱惑的生活,活出自己的风采,让生活活色生香。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