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最近买了些什么?在哪儿买的?花了多少钱?网上和实体哪个更划算?……”自“双11”电商购物节大幕拉起以来,实体商业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大搞促销活动,在需求和利诱之下,不少消费者瞅准时机,提早出手购置年货。
电商促销“玩法”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今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提前20多天就开始了预热。交定金、领红包、能量PK……在漫长的预热期内,不少消费者被电商们不同的玩法折磨得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直言:“难道就不能多点真诚,少些套路吗?”话虽如此,但从今年天猫“双11”当日2135亿元的成交易额来看,这一数字的背后不仅呈现出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更表现出整个中国社会商业潜力的爆发。
众所周知,今年是“双11”购物狂欢节的第10个年头,作为其开创者,阿里巴巴从10月20日开始,就通过“2018天猫潮流盛典”等活动开启了今年“双11”的预热造势。除了传统的交定金、领红包、满减活动外,还首次推出了“‘双11’合伙人”计划——消费者只要使用阿里旗下的APP,就能积累能量值换取天猫购物红包,连续20天能量值的积攒,让不少消费者感叹有些疲惫。
另一个电商巨头京东也摆出了大战“双11”的架势,记者观察到,今年京东的“双11”从10月20日一直持续到11月15日,连续27天的超长期大促也创造了历史之最。在基础优惠之外,京东推出了秒杀、神券、满减、拼购等玩法,同时京东金融也加入了大促阵营,京东白条、京东支付采取直减、满减、免息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除此之外,以苏宁为代表的老牌零售巨头近年来也通过线上线下的全线布局,在“双11”的舞台上逐渐显现出存在感。他们主打线上线下全渠道、八大产业联动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近万家全业态门店搞起大促,提出了“30天价格高无理由退货、30天包退、365天包换,以及半日送达、当日送达、次日送达”的服务承诺。
“购买渠道多了,免不了要货比三家,除了比较产品的单价外,还要计算各电商平台在一定总价上的满减优惠,如此算来,才是最后的优惠。”每逢“双11”,对于热衷网购的市民燕子来说,都如同一场奥数大考,在抱怨商家玩法越来越多的同时,她也沉溺于其中乐此不疲。
实体大打节日牌 “简单粗暴”人气旺
相比于电商们眼花缭乱的促销活动,实体商业的促销方式让消费者直呼“简单粗暴”。“满500元返500元商品券”的促销力度,看得见、摸得着、能试穿的购物体验甚博消费者欢心。
这不,“双11”购物狂欢节刚刚落下帷幕才5天,很多消费者网购的商品快递还在途中,实体商业就借由店庆等噱头提前出台了促销活动方案,很多商家也提早入手做准备,开启预留模式。
“‘双11”在网上买了件外套,原本想等货回来试穿后再做决定,如若不合适还可以退掉,在等实体店有活动着去买。没想到实体店今年早早便出台了店庆活动方案,一些之前经常购买、留过微信的商家通知顾客可以提前去试穿、预留,等活动开启后直接付款拿货。这样也好,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可以两手准备。”在市区生龙国际购物中心正在逛街的赵女士坦言。
11月18日正值周末,记者在市区某购物商场看到,商场外的停车场空无虚位,商场内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只见消费者在各商家间跑着试衣、询价,导购员在库房、电脑间取货、查询,好一派忙碌场景。
“一定帮我把这双鞋的37码留下,我再去其他家逛逛,最后算一下怎样拼单返券合适。”一位李姓女士趁周末,带上爱人、孩子在商场逛了一大圈,打算店庆优惠期间将家中所需年货一并备齐。
一家儿童品牌服装店的导购介绍说:“每年店庆时,因活动力度较大,很多款早早便开始断码,导致后期消费者在拼单时选择受限。因此,今年很多消费者在得知活动力度后早早来店里试版预留,商家也会根据顾客需求提前从公司调货。”
消费者心中有数 理性购物成趋势
从10多年前的平安夜、跨年夜通宵达旦的限时促销,到近些年来“双11”“双12”的电商购物狂欢,经历了这些年的大促之后,消费者在选购的过程中不免多了几分理性。
“以前每到‘双11’时,都会购买很多日常用品,总觉得这么便宜,不买就亏了,结果买下的大部分商品都没有用,还占地方;现在好了,缺什么买什么,反正随时都有活动,价格相差也不多。”市民李女士表示。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管是面对电商购物节还是实体商家大促,理性消费正在逐渐成为消费者的共识。一方面是因为一年到头来,各种节日的轰炸已经让人疲惫和麻木,给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消费疲劳;另一方面,经过这些年的“身经百战”,消费者对商家的营销手段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再加上互联网的便利性,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货比三家、择优而买。
不过这还不够,在面对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时,要想真正实现理性消费,还需要有关监管部门加强对商家的监管,促使其诚信守法经营。同时,消费者也要看清套路,消除购物的盲从心态,转变消费观念,杜绝冲动消费、过度消费,做一个智商随时在线的理性消费者。
记者 卢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