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对于外界来说,我们村的变化或许只是一连串的数据,但对每一个村民来说,那都是关乎衣食住行的切身感受。”今年81岁的赵北记是尧都区县底镇县底村人,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谈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化,他面带笑容,喜谈美丽家园。
教育受重视 学校大变样
“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飞跃发展,就教育而言,从‘自愿报名、群众推荐、组织审查、领导批准’的推荐制改革为通过高考择优录取,老百姓也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村里的大学生也由‘稀罕’向‘普遍’转变。”赵北记介绍,上世纪70年代,村里的小学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学校没有像样的桌椅板凳,而且一个老师要带6个年级;下课后,学生们只能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活动。但如今这所学校已经大变样,有多媒体教室、规划整齐的操场,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学知识带来的乐趣,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变“n个” 我们享了高科技的福
“40年改革开放的红利,也让我们这批老年人有了更多、更高的人生追求。”赵北记说,那时候的生活真如小品中说的那样,手电筒一直充当着家用电器的角色,而那辆被借来借去的‘二八大跨’(自行车)也一度成为村里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赵北记表示,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村民的出行方式,更是提高了大家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10年前村里通上了公交车,只花两元钱就能从城东头坐到城西头,而且进了城无论去哪个地方,只要出示老年证便可免费乘坐公交车,很方便。”
赵北记满脸笑容地说:公路畅通了,改变的不只是群众的出行,老百姓种的粮食、蔬菜也插上高科技的翅膀飞往了外地。有的人把蔬菜、粮食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售卖,也有人搞起网上营销,销往全国各地。销售渠道多了,咱老百姓的收入也多了。”
“单一化”到“规模化” 农耕工具的时代变迁
“以前种地全靠人力,从6月份夏收开始,整个村子的人得起早贪黑持续一个月才能将小麦收割完。收完小麦种玉米,一年到头,围着田地转是老百姓的生活常态。费时费力不说,到头来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人工翻地、耕牛犁地、人工收割、人力搬运后,柴油机、拖拉机的出现,将人力从部分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之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夏收时间越来越短,现在只要三五天时间,整个村子就可完成夏收。”赵北记说,“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改变,而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也逐渐被机械化的新器具所取代。农业现代化步入新进程,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因为高效、省工、省力而逐渐替代了传统农具,机械化耕作不仅让人力得到了解放,更减轻了传统农耕家庭的负担,让大规模种植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住房的变化也大大提升着农民的幸福指数。“从记事起,我家一直住土坯房,那时人口多,面积小。几十年间,我家先后住了土坯房、砖瓦房、砖混结构房,甚至很多村民都盖了二层楼房。蜗居变舒居,幸福感随人均住房面积逐步上升。”赵北记说,“这一系列变化,都深刻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带给我们的巨大变迁,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