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眼下,各大高校陆续放寒假,大学生们外出打工掀起了春节前夕“短工潮”。然而,打工期间,一旦遭遇意外,大学生们又该如何应对才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年关将近,市区各大饭店、服装店等行业的生意也进入了一年当中的‘黄金档期’,这为许多寒假期间找活干的大中专学生提供了不少‘体验’机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科的工作人员介绍,每逢假期,用工过程中引发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广大大学生在选择岗位之前,应当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做到深入了解,心中有数。
据工作人员介绍,与就业型长期打工者性质不同,寒假期间临时工的务工行为属于民事行为,因此,在正式务工之前,应当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在确定正式务工前,应当仔细了解用人单位是否具备《工商营业执照》和人社、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发放的各类证照。
“同学们注意的是,选择入职前,最好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在相关部门是否备案,以确保其正规性与合法性。签订劳务合同时,一定要明确合同的具体条款,比如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劳动报酬以及用工期间受到意外伤害后是否有意外伤害保险等细节。”同时,工作人员表示,假期中,不少大学生打工者往往由于找活心切,而会选择通过网络、街头广告及个别“中介”机构等寻找与自己“登对”的招工单位,因而,一旦跌入陷阱,则会损害自身的合法权益。
用工期间,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扣押务工者的身份证、学生证、驾驶证等有效证件,同时,也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务工者收取押金、保证金等费用。作为“打工者”,务必自觉提高防范意识,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记者 成华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