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和惠民工程,然而近来却有一些不法分子动起歪脑筋,把发财梦打到了“精准扶贫”身上,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造成了财产损失。
据悉,公安部1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近期,公安部指挥北京、广东、辽宁等地公安机关先后侦破“精准扶贫”“北斗共享联盟”“中国梦想起航基金会”等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6人,冻结涉案赃款273万元。其中“精准扶贫”诈骗案中,4个月的时间,就有18万人被骗。
不法分子利用老百姓对国家补贴的期望进行诈骗,打着扶贫旗号,伪造公文、证件、印章,以政府扶贫、慈善活动等名义,诱骗不明真相的群众,因此,广大群众对网上打着扶贫旗号的信息一定要擦亮眼睛。记者收集了一些防骗知识以此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此类诈骗有哪些常用手段?
1.以小额会费为诱饵
只要加入某官方“微信群”,并支付20元的照相费用和90元的精准扶贫上岗证办理费用,即有机会获得国家提供的精准扶贫款。
客户通过手机微信添加微信群的方式被拉入所谓的“**精准扶贫储备库”,骗子虚构150亿元“中华民族资产”被冻结,需要每名会员上交2.4元就能拿走30万元“扶贫资金”。因为此类诈骗金额小,但人数众多,骗子首先可以获得一笔会员费。
2.骗取贫困户存折和密码
各地区频繁出现虚构民族大业、民族资产精准扶贫诈骗,组织者在QQ群、微信群宣传打着“中央军委监管”的旗号,甚至冒用国家领导人名义所谓“讲话”进行宣传鼓动,并要求“家人”转发。实际通过办理“会员”手续获得详细个人信息。
另一个是“由中央监督的民族大业有功人群安家费发放办法”,只要交几十元办理银行卡,就可领取救助资金上百万元。
此类诈骗有哪些特点?
1.要被“精准扶贫”需先加入微信群
在此微信群里,一些自称工作人员的会员对成员都以家人称呼,如果有不同意见及质疑就会踢出微信群。群主还为成员勾勒“大饼”。
2.打着“扶贫”旗号售卖产品
给农民便宜安装净化饮水的机器,一些农民以为这是国家扶贫政策,就没有任何防范。
3.以“扶贫”的名义给农民建房子
不法分子请了施工队,像模像样地在农民的宅基地上盖房,说是扶贫的项目。
4.骗取贫困户存折和密码
骗子冒充镇干部、扶贫干部、银行工作人员偷换存折。
此外,诈骗对象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这些群体平时上网少,所谓的预期收益巨大,极具诱惑性,受害人容易被不法分子“洗脑”,不法分子拿一些假文件,做一些PS图片,就信以为真。
如何防范被骗?
精准扶贫是一项标准明晰、程序严谨的扶贫政策,从申请、评议、审批再到落实政策,都有严格的流程,不是单凭银行卡信息资料就可以享受资金扶持的。因此,根本不存在任何资金冻结的民族资产,凡出现“民族大业”“民族资产精准扶贫”等名头的项目都是诈骗。
警方提示:一、提高防范意识,与扶贫基金有关事项政策的落实和发布必须以官方信息为准。二、扶贫资金办理走正规途径,别因为一时省事上当受骗。三、个人信息要保护好,接到不明电话要及时和扶贫相关工作人员联系确认。另外,国家各类政策补贴领取都是不需要额外交费的,如遇到先交费后领补贴的所谓“扶贫项目”请大家提高警惕,切勿听信骗子编造的谎言,以免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和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诈骗工具。一旦发现有关违法犯罪线索,应及时报警。
记者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