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扶贫力度,以“技能+创业”的方式带动了很多贫困家庭中的闲置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城务工,靠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其中,“月嫂”这一服务行业,靠着“挣钱多、收入稳”的优势,成为了广大妇女中意的职业。近日,本报记者就“月嫂”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市场调查。
普通话说得好最受欢迎
“目前,市区月嫂的月收入,大概在3800元至4500元之间,每个月工作26日,只负责孩子和产妇的日常生活,收入比保姆多,不得不说,很多来自农村的妇女都会选择做月嫂。”5月5日,平阳南街一家政服务中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普遍晚婚,结婚后生孩子的计划又延长,以往孩子由爷爷奶奶看管的现状,因为这两个因素,导致老人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帮忙看孩子,所以月嫂市场日渐受欢迎。
调查中,记者发现市区大部分有月嫂需求的家庭,对月嫂的高额费用均表示“可以接受”,在对月嫂的要求中,除了常规的“人品好、人干净、手艺好”外,还格外欢迎普通话说得好的。“市场调查发现,很多客户要求月嫂会说普通话。近年来,大部分通过技能培训分流到市场的月嫂,多来自我市贫困山区,这些地方乡音浓重,一时间很难改变口音,普通话也说不好,这就导致了月嫂和产妇之间的交流成了问题。”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有些家庭在雇用月嫂时,一签约就是半年,很多年轻妈妈担忧,月嫂带着地方口音哄孩子会不会影响孩子日后的口语。
针对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该公司已将这些信息反馈至技能培训机构,希望他们在培训月嫂时,除了教授技能外还应该培训普通话,让月嫂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能出远门挣钱最多
在对月嫂市场调查中,记者还注意到,收入多除了技能优秀外,还有就是月嫂能够跨地域服务。
今年53岁的杜红娟是浮山县人,5年前通过县扶贫机构的技能培训,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月嫂。从2018年开始,她通过老客户推荐,为一户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临汾籍家庭提供月嫂服务。“每个月8000元,收入是临汾的两倍,一干就是一年,离开时,客户还给了我一个3000元的红包,算下来,我一年的纯收入在十万元上下。”杜红娟说,像她这样敢去外地做月嫂的同行,一年下来,最少也能赚七八万元。
“雇用我的这户人家,两口子都是临汾人,在上海做生意,因为用不惯外地月嫂,就托临汾亲戚联系上了我。刚开始我有点纠结,不知道该不该去,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独自一人去了上海,结果干了一年,和这家人相处甚好,收入也多,还利用休息时间逛遍了上海。”杜红娟说,她用在上海一年挣得钱,给儿子买了一辆汽车。今年年初,她又因太原一户临汾籍家庭的委托,以6500元的月薪,签约6个月。
据了解,类似杜红娟这样的月嫂,有着丰富的服务经验,受到很多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临汾籍家庭的欢迎。这些家庭在雇用月嫂时,往往会参考当地的薪酬比例,支付的工资比临汾多很多。“很多月嫂对出远门服务还是有一定的抵触,不过我还是经常鼓励同行,能出去还是出去得好,见一见世面,总比守着贫困生活好。”杜红娟说。
记者 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