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你好!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5月22日上午,一位女士拨通了本报热线。电话那端,传来她激动又兴奋的声音,“我叫‘曲’小秀,曾经在临纺工作过四五年。真没想到,同住一个宿舍的姐妹们还惦记着我!”
5月21日晚,本报微信公众号刊发的《曲姐姐,你在哪?曾经的临纺姐妹正苦苦找寻你》(5月22日见报)一文,报道了这个温暖的寻人故事。文中透露了关于“曲”小秀的“蛛丝马迹”,瞬间引发广大读者的关注,许多热心人转发并努力找寻线索。
一名原临纺职工看到报道后,立马将这条新闻链接转发给临纺托管处副书记任临生。5月22日一大早,任临生打来热线电话,他急切地询问关于“曲”小秀的具体情况,如哪一年入厂、在哪个车间工作等等。他要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临纺托管处劳资科,希望能尽快找到“曲”小秀。
事不宜迟!记者当即向宋晋平寻求答案。她与其他好姐妹一合计,才发现自己的记忆出现了一些偏差。宋晋平有些懊恼地说:“她是准备车间乙班络筒的工人。她姓屈,不姓曲。我光记得读音,竟然记错了姓氏,这不是增加了找人的难度嘛!”
正在宋晋平担忧之际,好消息一个接一个涌入本报热线。先是有人反映,“曲”姐姐目前住在尧都区大阳镇遆庄村;紧接着,“曲”小秀本人出现了。虽然此时隔着电话,记者看不到她脸上的神情,却能通过她略微颤抖的声音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雀跃。
“这么多年过去了,姐妹们还惦记着我,让我很感动。”“曲”小秀说,她今年50岁,1994年,生完孩子又在临纺工作了一两年。单位不景气后,她四处打工,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近五年,她跟随弟弟朝阳,一同在西安打工。不久前,女儿生了孩子,她才从西安回到临汾。
5月21日晚上11时左右,有人将这篇报道发到遆庄村的微信群里,号召村民们一同找。“我丈夫看到后,赶忙把我摇醒了。我一看,除了姓氏写错了,其他信息都能对上。事实上,我的姓是屈原的‘屈’,而不是歌曲的‘曲’。”屈小秀开心地说,“这下,我也睡不着了,翻来覆去地想过去的事儿。”
“没想到,邻居比我还着急。第二天天不亮,遆庄村的人和我娘家村里的人都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是有人上报纸找我。”屈小秀顿时坐不住了,赶紧与本报取得联系,“我们分别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我又四处打工,也没有固定的通信地址,一来二去断了联系。但是,这些年,我也很想念她们,真想知道这几个姐妹过得怎么样。”
当记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宋晋平时,她激动到不敢相信:“真的吗?真的找见了吗?”直到俩人通话之后,宋晋平才敢确认——屈姐姐真的找到了!
“我与其他姐妹聚会后,就建了一个微信群。如今,把屈姐姐拉进来,这个群才算圆满。我们在一起聊了很多很多,说起了这些年的经历,还发了自己的家庭照。感觉,我们一起回到了20岁。”宋晋平感慨,“感谢临汾晚报,让我们姐妹再次相聚。近期,我们计划来一场临纺八姐妹聚会,以圆这么多年来的心愿。”
同一屋檐下,正值青春的8名好姐妹朝夕相处,走过了一段温暖而难忘的旅程。即便此后15年间断了联系,也无法割断彼此间的情谊。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份深情历久弥新,愈发显得珍贵。
截至发稿前,虽然屈姐姐找到了,但是仍有许多热心人士给本报提供各种线索,在此感谢大家!
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