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刚解放那会儿,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如今,我想吃啥吃啥,下馆子也不心疼。”8月3日,在市区一大酒店里,吴玉兰老人迎来81岁生日。望着满满一大桌美味佳肴,她百感交集,随即向身旁的子孙们讲起了餐桌上的“悠悠岁月”。
正如吴玉兰老人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从忍饥挨饿到填饱肚皮,从吃啥有啥到追求健康……百姓餐桌上的变化,最能体现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勒紧裤腰带的苦岁月
上了年纪的老人,提及往昔的“味道”,依然刻骨铭心。
对于解放初期,7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有着共同的回忆,那时物资匮乏,粮食短缺,食不果腹。年逾八旬的韩秀芳老人就此打开了话匣子:“那几年,吃饭是个大难题,家家户户都是饥一顿、饱一顿。我家孩子多,又都是长身体的年龄。母亲怕饿坏了我们,四处找野菜,将棒子面、杂粮馒头留给我们,自己则偷偷躲在灶房里把剩下的野菜汤加上水,喝个肚圆再去睡觉。那时,我们常常想,要是每顿饭都能吃得饱饱的,该有多好!
现在的年轻人如何敢信,食物匮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由于吃不饱,人们普遍面黄肌瘦,营养不良。
后来,人们的饮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不用再为下一顿的着落担心。韩秀芳老人感慨道:“不用忍饥挨饿了,但也不是顿顿都能吃上白面馒头,大多时候还是吃粗粮,我们只能把‘吃好’的愿望寄托于中秋节和春节。”
后来,我国进入“票证时代”,而粮票、肉票、食用油票等票证也深深烙进一代人的记忆中。
吃啥能选啥的新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所有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宣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到来。
个体经营者姜鹏出生于1965年,对于“吃”的变化,他有一肚子话要说。“80年代初,农田承包到户,家里有了剩余的粮食,我和家人终于能敞开肚皮吃个饱。尽管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过日子还得精打细算,家里许久才能吃上一顿红烧肉或是肉饺子。”
事实上,在姜鹏的记忆中,那个年代,最美味的食物莫过于临纺门口售卖的饼子和玉米面发糕。他笑呵呵地说:“我上学时,需要在临纺转车。每次看到饼子摊,我都迈不开腿。那饼子烤得外焦里嫩,咬一口酥脆酥脆的。在城里工作的大姐夫来接我时,总会给我买上几个饼子。有时还能吃上发糕,喝上汽水,偶尔还能吃到几串羊肉串。”
民以食为天,一个“吃”字足以勾起一段段美好或辛酸的回忆,并从中体味社会的变迁。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走向完善,食品品种繁多,烟酒饮料、糖果糕点、饺子汤圆、调料香料、乳品豆粉等一应俱全,三餐粮足、顿顿有肉早已是千家万户寻常之事。
出生于1988年的陈晨可谓掉进了“福窝”,不仅一日三餐能吃上鸡蛋、肉,还能早晚喝上牛奶、果奶。她清楚地记得:“我上小学时,爸爸去武汉出差,带回了一箱康师傅方便面。只见,爸爸往那个白色泡沫碗里倒进滚烫的热水,面块不一会儿就泡成了面条,简直太神奇了。还有当时的工贸大楼,是我最爱去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食品柜台,巧克力、果冻、糖果应有尽有……”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完成一大跨步,餐桌上偶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家有余粮,吃不发愁。”
营养要均衡的好日子
进入21世纪,餐饮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大餐饮品牌纷纷入驻临汾,不出家门就能吃遍世界。此时,人们在饮食上的追求开始由“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从简单的“吃什么”深究到食物的口味、营养。
肉蛋奶样样有,想吃啥就吃啥;各种蔬菜四季常有……原来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不少人在“吃”上反而开始浪费。直到2013年,“光盘行动”深入人心,才使奢侈浪费现象得到遏制。平阳街一家饭店的老板介绍:“过去请客吃饭,不论人多人少,都要点满满一大桌菜,吃不了也不打包。这几年,不论聚餐还是请客,大多是按人头合理点餐,吃不完的菜品一定会打包带走。”
同时,顾客所点的菜品也呈现明显的变化。这位老板接着说:“过去喜欢大鱼大肉,现在偏重于荤素搭配,野菜成了香饽饽,少油、少盐成了关键。人们对于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
蔬菜要吃新鲜的,鱼要吃欢蹦乱跳的……如今,人们的舌尖也开始“挑三拣四”。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抗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吃鲜货、吃生态、吃健康,成为人们的饮食新时尚。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餐桌也进入了网络时代。用手机寻找餐厅、购买食材、点外卖已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市区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骑着电动车送外卖的小哥。
一个“吃”字两重天。从“吃不饱”到“吃得健康”,不仅反映了人们饮食内容、饮食习惯的变化,更是居民食品消费从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的直接体现。
记者 赵玉峰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