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临汾,有这样一位医生,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风湿病防治和健康科普教育的推广,使许多患者了解了这种疾病,并认识到正规治疗的重要性,避免了一些患者滥用止痛药物引发悲剧——她就是市第三人民医院风湿科主任侯林卿。
我国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不少于5000万,但多数百姓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刮风下雨腰腿疼上,有近八成患者首次就诊科室为骨科、皮肤科、中医科,而不是风湿科,约四成患者被误诊。百姓认知度低、专业医师紧缺,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还很大。
“患者有误区时,治比不治更可怕。”侯林卿表示,很多患者一疼就吃止痛药,殊不知乱吃药犹如“饮鸩止渴”,止痛药表面上缓解了关节痛和肿,但不能抑制关节变形,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致残。
60岁的秦冬敏有25年病史,就医时已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并伴有继发性“干燥综合症”,双手严重变形,双侧股骨头坏死,牙齿块状脱落,生活不能自理。经过侯林卿20多天的精心治疗,病人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饭、轮椅代步出去晒太阳。“对于这种晚期患者,这已经是很好的效果了。”侯林卿说,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让他们有尊严生活,这也是对他们的帮助。
对于秦冬敏而言,她最大的错误在于25年间没有接受正规治疗。一发病就到药店买 “风湿胶囊”。侯林卿说,“风湿胶囊”含有大量的止疼成分和激素。激素是治疗此类病的重要“武器”,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治病,用不好伤人。吃这种药的病人不在少数,曾经有一位患者长期服用该药,患上无痛性胃溃疡,等发现时已是胃穿孔。
侯林卿总是说在治疗过程中医患是利益共同体,既需要医生有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又需要患者能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
“曾经接到一个电话,家属说话特别横。”这事侯林卿记忆特别深刻。一开口直接就问侯林卿能不能保证治好他女儿的病。虽说是慕名求医,但侯林卿能感受到家属的不信任。孩子才21岁,住院治疗3个多月,因不能确诊,病情不减反增,家里已经着手给孩子办理休学手续。
侯林卿说她特别能理解家属当时的心情。“先让我见见病人吧。”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她长期坚持的诊疗习惯。她深深记得大学时诊断老师说的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工作后,侯林卿一直铭记师训,按照“视、触、叩、听”的行医规范诊疗。正是这种上医之境,深深影响着她的从医生涯。
“其实孩子得的是强直性脊柱炎,正规治疗后,在服用维持量药物的情况下可以保持‘无病’状态。”经过25天的治疗,女孩病情得到控制。有了信任后,病人也有了良好的“从医性”。“今年,女孩大学毕业了,前几天过来拿药时,她告诉我下个月就要去新疆支教了。”现在,她们之间的相处更像是朋友。
作为一名风湿免疫科的医生,处理各种“疑难杂症”已成为了侯林卿工作的常态,她不厌其烦地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对患者坚持因病施治、个性化治疗,尽力解决每位患者的实际困难。她的微笑时刻体现出医者的仁爱和责任感。
2005年大学毕业后侯林卿在大内科从事住院医师工作,接触了大量患者后,发现风湿病人非常多,且大多苦于无法确诊,往往因病情控制不佳而残疾卧床,或终生依靠拐杖、轮椅。她看在眼中、疼在心上,付诸在行动上。
对患者生命的敬佑,是侯林卿甘于奉献的源泉。风湿免疫学科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学科,与肾病科、骨科、皮肤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因此,一年365天,她从来没有休息日,不是汲取知识,就是在医院为患者诊治疾病。
从2006年开始,医院邀请外地的风湿免疫专家每三周前来坐诊一次,专家一来,侯林卿必去请教,并虚心根据专家建议来写患者病历,这一写就到了2016年。10年间,她写的病历由繁化简,对病情的判断和把握也越来越准。2016年她当主任后,每周二都会带领科室人员参加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组织的全省远程疑难病例讨论会……
温暖如斯,微笑如阳。侯林卿是一位有温度的医者,是一位有担当的医者,刻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诺言。
记者 闫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