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济生 临汾记忆的“追梦人”

2019-08-21 08:54: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你知道吗?临汾一中曾叫省立第六中学;俗称的刘村中学曾是最早的临汾二中;市区解放西路曾有一大一小莲花池;临汾城原有四个城门……

  时光的车轮碾碎了无数平凡的记忆,历史的洪流掩埋了许许多多的“曾经”。共和国同龄人董济生执意让自己“往回走”,从岁月长河里寻找即将逝去的“临汾记忆”,并将记忆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用文字重新呈现出来。

  老骥伏枥 追溯历史记忆

  日前,从一篇一万三千多字的文章《临汾城的点点滴滴》中,记者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临汾。文章的小标题很是夺人眼球,比如《此临汾非彼临汾》《此平阳非彼平阳》《一中不是一中、二中不是二中、临师不是临师》《消失的莲花池,热闹的朝殿村》等,还有《初小、高小、完小》《明、清朝临汾县出过多少状元、进士、举人》等,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更是闻所未闻。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行文如流水一般,措辞精炼优美。很难想象,作者董济生是搞科研出身,从事了数十年电力工作。大半生从“理”,退休后“跨界”从“文”,他说:“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写些有价值、有意思的东西,既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给后人一点念想。”

  董济生自打年轻时就喜爱文史,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必定去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和博物馆,了解历史建筑和聆听历史轶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文史的喜爱已是“痴迷”。像央视早期播放的《故宫》《大国崛起》《徽商》《晋商》等大型纪录片,他都尽量找到视频和解说词保存下来。几十年来,搜集、积累的各类资料充斥着书柜和电脑硬盘。

  真正促使他动笔记录,则源于一次老友聚会。席间不免提到过去的临汾城,本来东有武定门、西有和义门、南有明德门、北有镇朔门。东关本身就是一座小城,除了有东、南、西、北四座主门,还有三座小门,而且各有名称。大家聊得饶有兴味,也觉得这个话题很是新鲜。

  兴起之间,老友建议董济生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内容。他颇有同感:“有些事儿再不‘回头看’,就会被忘得彻彻底底了。”

  勇抗重任 追寻历史足迹

  董济生是土生土长的临汾人,从小在市委(原地委)附近长大。再次回到鼓楼西大街,他循着儿时的足迹慢慢地走着,抬头望去,临汾一中的牌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记忆的闸门就此打开。

  “我在一中读书时,常常听老师提及,学校几经更名,1914年曾更名为省立第六中学,1950年才正式定名为临汾市第一中学校。”董济生清楚地记得,“地委机关和一中之间,隔着一面东西朝向的墙。直到改革开放前,距离地委大门东约20米的地方还保留着老六中的拱门,虽然已经用砖块砌住,但门楣上方的‘省立第六中学’六个大字非常醒目,属空心楷书,横排。这六个字分刻在6块近二尺见方的方砖上。”

  紧接着,董济生思绪如泉涌、兴致勃勃:“位于尧都区刘村镇的临汾市实验中学,即俗称的刘村中学,是由当地开明绅士张登岳自费建于1938年。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接管,更名为‘临汾县第二中学’,这可是最早的临汾二中。临汾师范曾叫‘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校址也一再变迁,现校址是原地区党校。此外,我发现许多人都不知道初小、高小、完小的意思,又特意写了篇文章一一介绍。”

  “扒”完了部分学校的“前世今生”,董济生又在自己的“记忆库”里搜索市区的大街小巷。他想起,解放西路有两个莲花池,一大一小。临汾人常说的莲花池是大莲花池,早先曾种植莲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仅能看到一个很大、很深的沟,里面早已没有莲花,夏天常有人在此游泳,他就是从这里学会的。小莲花池位于一中的西北侧,水质不雅,少有人光顾。随着城市发展,大小莲花池都已不复存在。同时,他从史料中获悉,大小莲花池与紧邻山西师范大学的海子边本是一体,其由来当从明朝讲起。今昔对比,足以体会沧桑巨变的含义。

  “年轻人爱讲听来的事,老年人爱讲经过的事。”董济生感叹,“说起市区的主干道,就不得不提鼓楼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过去,鼓楼东大街上有几处机要单位、商店、饭店和理发馆等,还有文化宫、文化馆、大礼堂、电影院等文化娱乐场所,繁华又热闹。文化馆北墙上的四龙壁,在特殊时期险遭不幸,现在立于鼓楼北大街与古城路十字口东南角,是鼓楼南北大街上十龙壁中唯一一座琉璃烧制的龙壁。现在,许多人还是习惯将鼓楼北叫鼓楼北街,鼓楼南叫秦蜀路。其实,原先鼓楼南以南叫秦蜀街,鼓楼北以北叫幽并街,以此对应鼓楼上‘南通秦蜀’和‘北达幽并’。”

  矢志不渝 追随历史脚步

  写文史类的文章,不能仅凭只言片语就人云亦云,而是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确定出处,反复求证,才敢得出一句结论。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董济生都是如此,将兴趣逐渐发展为生活重心,把一个个小篇章连接成《临汾城的点点滴滴》。

  他常说,发扬文化自信,就要研究文化,就要了解历史。历史不可再生,文化不能断裂,抢救身边的历史和近百年的记忆尤为重要和紧迫,不但要有所忆,更要有所记。一个城市的历史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临汾能有今天的辉煌,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参与者们的心血和汗水。回忆一段历史、讲述一段故事,追忆沧桑变化中的人和事,可以追溯城市发展的脉络和进程,可以更好地体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董济生动情地说,“如果任由一些有关临汾的记忆烟消云散,实为可惜。我所写的仅仅是临汾城的点点滴滴,希望能成为引玉之砖,引发更多的人参与,挖掘出更多的‘临汾记忆’。”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