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舍不下的亲情 丢不掉的传承

2019-10-09 09:49: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图为刘福贤等人“摆弄”手艺时的场景。

  临汾新闻网讯 几位老大娘、“穿越”而来的一架小型纺车、几块“夹芯”布,不时有路人驻足,或观看、或拍摄、或戏耍,这是日前记者在吉县东城乡社堤村一隅看到的一幕。

  她们熟练地操弄着这些“稀罕物”,十指灵动之间流淌着最质朴的匠心,让人们的思绪由“近”及“远”。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将搓好的棉条缠绕在纺车的锭子上,右手轻轻摇动纺车,带动锭子高速旋转,使棉条的一端绞缠成棉线。同时,左手陆续松动、适度拉伸棉条,使棉线不断变长……就这样循环往复,不一会儿,一个线穗子纺成了。

  恰逢村中的“苹果小镇”盛会,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不禁被这道“新奇”的风景深深吸引,纷纷掏出手机拍摄。一些城里来的小孩子涌到转动的纺车前,好奇地东摸摸西看看。

  在几位“拍客”的镜头里,纺线老人的双手虽然苍老,但是那股灵活劲却不输给年轻人。老人名叫刘福贤,今年80岁,12岁时就能纺线、织布,曾是村里有名的巧手。她说,过去孩子结婚、老人做寿,都需要备上几块手工织布。现在,市面上什么都能买得到,材质、花色的选择更多。对这门老手艺,“舍不得丢下,还是亲手做的东西最好!”她说。

  一旁,几位老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将一层又一层的鞋垫用线“摞”起来。一些年轻人顿时来了兴致,紧接着又围了过去。78岁的陈义章笑呵呵地说:“我们在纳千层底,就是你们常说的‘白边鞋’的鞋底。以前,日子不好过,鞋底只能用不穿的旧衣服或是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来制作。现在,日子好了,鞋底也换成新买来的白色棉布了。”

  “先把棉布用糨糊一层层贴在一起,晒干成布板,再根据脚的大小和想要的鞋底厚度,剪出一个个鞋底样。”陈义章老人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制作流程,“用一根绣花针穿上麻绳,把七八个鞋底样叠加、缝制起来。加工时,针脚要分布均匀,每一针都要用手拉紧,才能确保鞋底牢固、耐穿。不忙时,两三天就可以纳成一对鞋底。”

  费时费力费功夫的老手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太不划算”。但老人们却乐在其中,娴熟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一根针在厚厚一摞白色棉布上来回飞舞,针拉一拉,线紧一紧,留下一排排密密麻麻、整齐有序的针脚。即便双手布满老茧,腰背累得酸痛,他们的心依然是甜的。“家人下地干活儿,还是穿千层底鞋最舒服,透气,不臭脚……”

  在此展示“绝技”,她们有自己的“小心思”:“早知道有这么多小娃娃过来,我们就提前准备一些鞋垫和粗布,送给大家做纪念了。老手艺一代代地传了下来,不能就这样丢了。希望,我们的坚持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曾几何时,补锅、磨剪子、爆爆米花的叫卖声充斥着大众的生活。时过境迁,这些“纯手工”行当如今已难觅其踪。此时,纺车、千层底,一拉一拽、一针一线之间,割舍不下的是岁月的记忆和浓郁的亲情,不经意间将人们唤回往昔,重温那些渐行渐远的温暖。

  明媚的阳光下,老人们的笑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好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

  记者 王鹏 李静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