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黄建国 “信使”的岁月变迁

2019-10-30 09:47: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这个属于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早晨七点多钟,黄建国和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单位,“迎接”当日第一批信件包裹。分拣各个包裹、传达上级精神、叮嘱注意事项,“送走”66个投递员,他精神头儿十足地进入下一阶段工作:“祖国日益强大了,邮政服务也要不断提升。”

  47岁的黄建国在家中排行老五,父亲为他们取名可花了不少心思:“二哥出生于国庆节,一家人甚是欢喜,取名‘国庆’,之后两个哥哥分别以‘春庆’‘吉庆’命名。轮到自己,父亲说一定要与‘新中国’有联系,所以取名‘建国’。

  由于家中姊妹多,黄建国早早就步入社会。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主要联系方式就是写信,一封家书、纸短情长,承载着多少乡愁,而邮递员就是这些情感的见证者。如此,街边树立的绿色邮筒、穿着墨绿色制服骑着“二八”自行车的邮递员,也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作为其中一员,黄建国整日奔波在路上。

  “那时,每天早晨将报刊、信件等分门别类放进邮袋,往自行车上一挂,便开始了一天走街串巷的工作。邮包轻的时候几十斤,重的时候百余斤。遇到连阴雨天气,除了要注意骑车安全,还要保护信件不被淋湿。真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骑坏车子也是常有的事……”聊起初入职场的感受,黄建国滔滔不绝,记忆犹新。

  “干什么工作怕苦怕累都是不行的。当时年轻气盛,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好这份工作。后来,‘邮’‘电’分拆后,我市邮政分公司正式成立。自己也告别了一线邮递员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信的人普遍少了,邮递员们的工作种类发生了变化,工作条件也在不断改善。”经过十年的磨砺,踏实肯干的黄建国成为现在城市投递部的负责人,一张张获奖证书便是最好的见证。“工作多了、任务重了、责任大了,千千万万个重要物件需要我们护送。”在他眼里,每一件包裹、每一份邮件都是如此珍贵,都需要完好无损地送到每一位客户手中。

  在邮政服务业摸爬滚打30年,黄建国对于这份工作一直都是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清晨,做完一切准备工作,当邮递员们开始了投递工作,黄建国又开始检查前几天的遗漏件,再分发给投递员;把平常函件、挂号邮件分类放到格口,方便邮递员取走;出去检查各单位和小区收发室有无积压邮件、派件是否到位、有无错投等一系列问题,再记录在册。中午,第二批报纸杂志、挂号信准时到达,他又开始投入第二阶段的分拣等各项工作。“每天一共66个投递员分布在全市各条街道,下午待他们完成所有投递任务,把问题件反映回来,我们再开会总结、处理。每天最早下班也快八点了,忙碌而充实。”

  黄建国感慨颇深:“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策越来越好,邮递员有了专用电动车,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信息录入成了电脑操作……随着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对邮政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我要做的便是秉承‘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以螺丝钉精神紧紧钉在邮政服务线上,确保四面八方的包裹邮件安全‘回家’。”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