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终,电信诈骗进入高峰期,诸如“猜猜我是谁”冒充家人求汇款”信用卡被他人恶意透支”等套路不断“升级换代”,以致于市民难以分辨真假,极易掉入骗子设下的陷阱。
为何骗子们能屡屡攻破受害者防线,在“心理游戏”中占据上风?受害者为何会“鬼使神差”主动汇款?临汾市公安局直属分局刑警大队办公室主任安红晨根据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为您一一揭开这些谜底,同时提醒市民:谨防“天上掉馅饼”、天降灾难”等骗局,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不轻信、必核实、不透露、不打款。
电信诈骗手段多样
案例一:亲友有难,急需汇款
市民杨女士上网时,突然看到QQ闪烁,点开一看,竟是“闺蜜”发来的问候。“闺蜜”与杨女士寒暄了几句后,透露其目前处境极其困窘,急需8000元渡过难关。杨女士不疑有假,急切地赶往鼓楼东大街建设银行汇款,随后用电话告知闺蜜“钱已汇出”。没想到电话那端的闺蜜却是一头雾水,杨女士道出事情始末后方知被骗。
41岁的申女士为了能和在国外留学的女儿视频交流,特意学会了电脑打字和使用QQ聊天,却不慎跌入同样的骗局。某天,她在上网时,女儿”突然主动开口,哭诉自己“在国外出事了,需要很多钱才能平息事态。”申女士爱女心切,未加思索,立马汇去了10万元。
事发多日后,申女士接到女儿的电话,才知道自己一时冲动,将积蓄直接送入了骗子的口袋。申女士回想时觉得不可思议,骗子与她对话时,说话的口吻与女儿及其相似,提到的家庭成员和个别琐事也完全正确,才使她深信不疑。骗子是从何处窃取到申女士的个人资料,并成功仿冒其女儿呢?“利用QQ或短信冒充受害者家属或好友,谎称自己出事了的手法最为常见。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行骗时,事先会做足功课,通过与被冒充者聊天熟悉他们的语气、家庭情况后,再植入木马病毒来盗取QQ密码。然后,犯罪分子登录盗用QQ,向其家人、好友散播自己遇难的消息来骗取钱财。而发短信的方式比较随机,纯属瞎猫碰死耗子,碰一个算一个。”安红晨指出,部分市民遇到此类情况,往往会因为惊慌失措,失去判断能力而上当受骗。
案例二:中大奖,先交税
春节的脚步临近,市民杨女士也被“幸运”砸中,成为《我要上春晚》节目组的特邀观众。近日,杨女士突然收到一条信息,内容大致为:您好!您的手机被选为《我要上春晚》节目场外获奖观众,用电脑登录某某网站,用领取码(****)签收。”杨女士与“节目组”联系后,得知自己中了大奖,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15500元,才能拿走巨额奖金与奖品。
杨女士火急火燎地赶去银行汇款后,左等右等也等不来自己的大奖,才知道被骗子虚晃一枪。
中奖信息难辨真假,市民接连上当。市民窦女士上网时,网页右下角突然弹出一个对话框,提示“恭喜您中了二等奖,16万三厢轿车开回家”。窦女士以为“幸运降临”,兴高采烈地填写了个人资料后,火速与“兑奖处”联系,却被告知需先付“4980元的购置税”。
受害人与所谓的“兑奖热线”联系后,犯罪分子以需先汇“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等种种借口诈骗钱财。而目前,各大公司的有奖酬宾或抽奖活动一般采用电视抽奖、现场抽奖或到公司现场兑奖等方式进行,所需的各种税费会从奖金中直接扣除。因此,所谓“短信中奖”、缴纳“个人所得税”等均为诈骗陷阱。
案例三:请君入瓮,骗取信任
在家轻松做兼职,只需点点鼠标,小投入就可换来大回报。遇上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市民张女士上网时,偶然发现一则招聘启事,说只要有自己的电脑、有空闲的时间、有淘宝网购物经验,即可“点点鼠标赚大钱”。张女士与对方联系后,对方告诉她,想入会需要缴纳一定的会费,同时发展下线还能提成。而工作内容十分简单,只需坐在家里不停地点击某网页,给网站增加关注度和点击率就行。并且多劳多得,薪酬按周结算,每月收入轻松过两千。
张女士招架不住对方的花言巧语,当下缴纳会费,并按要求每天一直刷新、点击某网站网页。一周后,对方遵守承诺,按照点击量结算工资给张女士。看到到手的报酬,张女士欣喜不已,立即“现身说法”,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加入。本想“一本万利”,没想到却中了骗子的圈套,张女士和朋友不断往里砸钱,缴纳所谓的“会费”和“培训费”,但网页都快点烂了,薪酬却再没有打来。
安红晨介绍:这是一种较新颖的电信诈骗手段,犯罪分子收到钱后,会给受害者一笔回馈,让受害者尝到甜头,误把短期效益当做长期买卖,被动地跟着犯罪分子的脚步,一步步落入对方精心设下的陷阱。”随着网络、电信等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而常见的诈骗手段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意外,还有发送虚假银行卡消费及划账问题等信息、假冒汇款“误打误撞”、虚构绑架事实诈骗、虚构股票个股走势、设置虚假廉价商品信息网站等,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且与时俱进,令市民难以提防。
警方“七招”教您防范
“犯罪分子最常用的伎俩就是天上掉馅饼,抓住一些人梦想一夜暴富的心理实施诈骗。而受害者大多存在占便宜的心理,急于获取意外之财而疏于防范。而且,多数受害者没有常识、想法过于简单,面对网络、通信等不熟悉的领域反而容易产生信任感,没有深入分析眼前是陷阱还是馅饼,就着急忙慌地陷了进去。”安红晨分析,很多受害者急于暴富或是担忧家人,听信骗子的言辞后,思维就处于停滞状态,有人在付款的一瞬间突然醒悟,而有的人在事后突然清醒,但回忆起来都觉得自己上当受骗“很不可思议”。
对此,公安机关为市民支“七招”防止上当受骗:司法机关办案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绝对不会在电话中询问你的银行账户等有关个人秘密的信息,更不会要求你按指令操作银行账户或将钱存入所谓“安全账户”之类;犯罪分子在诈骗中会使用“任意显号”软件拨打电话行骗,当你接到类似电话时不要轻信,有疑问可以先挂断、再回拨,就可联系到被虚拟冒充的真实号码进行询问以辨真伪;当接到类似“冻结个人账户,需提供银行账户和密码”的电话时,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当收到“将钱汇入某某账户”的短信或在网络聊天中遇到熟人借钱时,应拨通电话来确认是否属实;接到“家人被绑架要赎金”的电话,先采取措施联系当事人;养成良好的使用银行卡习惯,绝不让陌生人操控ATM柜员机、电话银行或网银操作个人银行账户;操作个人账户等信息时,不要从一些不明链接上登录。
公安机关提醒市民,虽然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五花八门,还在不断翻新变化。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各种手段的电信诈骗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受害人给其账户内汇款。当大家熟知了这一点,绝不轻信陌生人的话去操作银行账户或汇款,犯罪分子就无计可施。(记者 赵文家 李静)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