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行驶在隰县城区,别致的城市布局、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交织的路、桥、园、林,无不让人为之陶醉;无不让人感受到隰县城镇化建设的独特韵味……城市硬件上来了,软件环境也要跟上,日前,一场为期两个月的“环境大整治”攻坚战在全县展开。一时间,全县上下一心,争分夺秒,通过真治、严管实现大变、快变,“干净隰县”、“整洁隰县”、“美丽隰县”正一步步向人们走来。
今年,隰县将“城乡管理年”纳入“五个年”活动中,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进一步改善村容镇貌,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全力打造“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和谐县城”和“山西省十佳卫生县城”五连冠。
构图:“四位一体”责任全覆盖
“我们县印发的城区管理‘四位一体’责任表,明确了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机关单位包联区域。让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到了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真空、整治无死角。”隰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局长董新友告诉记者。
全县各执法部门严格按照《隰县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隰县城区垃圾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及部门法律法规,对破坏市容环境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铁的手腕严厉打击,严管重罚,要“罚”出文明,“管”出效益,切实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通过标本兼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全县环境大整顿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整治期间,该县纪委监察局和“两办”督查室全方位跟踪督查,及时发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把问题反馈给责任单位,责任单位要迅速组织力量不折不扣地整改。督查工作要动真格,真督查,对整改不力单位要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对整顿活动中工作人员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等不作为行为,纪检部门要予以查处;同时,该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大整顿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整治内容等,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营造了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强大声势。
着色:彻底整治三大“顽疾”
框架勾勒出来了,该往哪里着色,又该着什么色?该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三个主攻方向。
彻底整治市容市貌。该县对机关、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周边占路摆卖行为和擅自占用城区道路、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店外经营、摆摊设点等问题彻底治理。查处未经批准擅自设置的户外广告、乱贴乱挂广告条幅和乱竖乱摆广告招牌;查处空置、破损、污迹和严重褪色户外广告等。清除街道两侧违章建筑,拆除沿街两旁有碍市容市貌的破旧建筑及设施。严厉打击乱搭乱建,未批先建、少批多建、占压红线、私自加层等各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彻底整治环境卫生。统一更换县城四条大街垃圾桶,合理布设垃圾点,安排专人定时倾倒。城区实行常态保洁,明确清扫人员分工,县城大街全天候保洁,小街小巷专人打扫,及时冲洗街面和人行道砖面。临街单位、门店严格实行门前“五包”(包净化、包绿化、包美化、包秩序、包设施)责任制,划分责任区、签订责任书,并督促其按要求执行。城区公厕由专人负责管理维护。
彻底整治交通秩序。统一制作交通指示牌、标识牌、禁令标志牌,喷划街区道路标线。
车辆停放严格做到“四罚”,即对乱停乱放、停车不进位、不按规定方向停车、不按标志行驶,按照规定查处,情节严重查扣。无牌、无证上街车辆上街,直接查扣,按相关规定处罚。酒后驾驶、闯红灯、模穿马路等危险驾驶行为,要严管重罚,确保按灯停走,按线行驶,人车分流。设置公交、出租停靠点,统一制作标志牌。硬化农贸市场院内地面,修缮、画定摊位,设置市场界牌、标志牌,将菜市、早点、夜市等摊点划行规市。
成图:隰县新貌渐显现
大手笔有大成效。40多天来,该县共出动4200余人,大小车辆132余台次参与了环境大整顿。清运垃圾80余车,刷新双黄线6000平方米、人行横道线1200平方米、机动车停车位26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110个,安装减速带200米,停车指示牌90块,粉刷墙体2.5万平方米,清理“小广告”90000余条,清洗卷闸、墙体45000平方米,规范更新牌匾474块,清理违规占道经营72处,违规车辆200余辆,清理整顿草坪1.45万平方米,修正绿篱带4830平方米,涂白树干1.23万余株,补栽、补植490余株,排查、登记临街门店1890余户,发放了《城乡管理年手册》4670余份,购进了小广告清洗机1台、市容执法电动车2辆、新垃圾桶200个、垃圾压缩车1辆、新建垃圾房30个、城区“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坚持从源头抓起,从校园孩子抓起,从进城农民抓起,从机关单位员工抓起,从提高市民素质抓起,不断探索教育与管理并重的模式,隰县按照“畅通、净化、增绿、严管”的原则,深入持久地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如今看隰县,城市靓了,品位高了,人气足了,这座魅力四射的梨乡小城,正迈开矫健步伐,向更高目标跨越。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