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新年愿望:努力就有收获

2014-01-01 09:19: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编者按:平凡中有不平凡,他们的存在,是时代繁荣的基石;他们的奉献,是生活丰美的保障。2013年的末尾,本报组织多名记者走入基层,走近最普通的劳动者,聊着他们2013年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工作状况,倾听他们的新年愿望。新的一年,愿他们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都能带来丰硕的收获。

农民工的新年愿望: 有家的归属感

2013年12月31日10时许,离临汾市2013年开往南京市的最后一班列车发车还有1个多小时,朱世巍和妻子带着两个儿子早已在车站等候,12岁的小儿子围着妈妈不停跺脚,哈气取暖。2013年末尾,记者在火车站寻访了一名在临务工的农民工朱世巍,聊了聊他的“年终盘点”。

朱世巍,江苏南京人。自17岁开始,他便远赴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做建筑工。11年前,他来到临汾打拼,几年前将父母和孩子都接了过来,如今一大家子住在临汾西赵村的出租屋里。

我们的话题首先从收入开始,朱世巍也看到过网上关于建筑工薪资“逆袭”白领的新闻,“只要吃得苦,做我们这一行收入还是可以的。”朱世巍说,现在技术好点的师傅日工资都在200元以上,低于120元连最初级的小工也招不到。不过朱世巍强调,建筑工的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像他们正在做的铺地砖工程,几十斤重的地砖搬来搬去,下班时腰都直不起来。许多年轻的工人受不了累,干两天歇三天,到手的工资也就会少很多。

朱世巍在临汾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自2008年开始,就有相熟的老板把一些工序承包给他负责,请他组织工人来完成。朱世巍自己的收入也与承接的工程多少有关。2012年相熟的老板工程比较多,他也跟着赚了十几万,今年则少了很多,只有七八万元的进账。

因为有着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对于建筑工程中的各道工序,朱世巍都驾轻就熟。但是到了与老板结算工钱的时候,也常常遭遇无奈。“虽说现在国家对农民工欠薪问题管得很严,但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几乎每年都会遭遇老板欠薪。”朱世巍抱怨说。如果仅仅是自己的工钱被欠,朱世巍或许不会那么着急。但作为带班的“头儿”,到了年底他要将工人们的工资垫付,再去向老板讨账,夹在这中间就备感压力。

为了讨账,朱世巍和工友们也做过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几年前,他们做的一个工程完工后,还欠着3万元工资款的老板跑了。无奈之下,朱世巍和工友们只好到建设单位门口去拦车、堵门,最后单位结了8000元给他们。“为了8000元做出这样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丢人,但当时没别的办法。”回想起往事,朱世巍感叹不已。

我市许多重点工程的建设朱世巍都参与过,但对于这座城市来说,他仍然是一个“外来客”。“听说现在有廉租房,希望我们这些外来农民工也能有资格申请。”朱世巍希望能够找到一处较为固定的住所,让一家人生活得更安心。

至于未来,他还是希望能够在我市买房,成为一名真正的临汾人,“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临汾,当然希望自己也能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安家。”“1601次开往南京方向的列车现已开始检票......”随着列车播报员的话音响起,朱世巍带着对来年的期许,和家人踏上了回家的路。

(记者 姚建)

新年,与信念为邻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也让我成长了很多。或许生活就是这样,让我们经历的更多一些,避免以后经不起风雨。2014年,与信念为邻!”2013年的最后一天上午,刘洁萱在微信里写下这段话,作为这一年的结束语。

25岁的刘洁萱是我市一家印业公司的平面设计师。接连几日的加班,使她的脸上透露出些许疲惫。“最近客户比较多,工作量也加大了不少,每晚睡觉都到一点左右了,白天还要正常上班。”她接了一杯水,“好在有信念支撑着。”刘洁萱坚持用“信念”这个词来替代“理想”,她将其解释为“信念比理想更容易掌控”。

谈及自己的工作,刘洁萱双手捧着杯子,笑了笑说:“2011年从太原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太原找了一份设计工作。可是父母觉得,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打拼太辛苦,坚持要我回来,所以2013年春节假期过完后我就没再去太原。其实我觉得,做设计这行在哪儿都会没日没夜地加班,因为几乎所有的客户都会赶着要设计稿。”

由于刘洁萱能够准确把握客户的要求,加上软件操作娴熟、设计方案新颖,仅这一上午点名要她设计的客户就有3个。得知记者的采访,一名前来做宣传彩页的客户不禁夸赞起她来:“这小姑娘设计得挺好,做图速度也快,我每次来都找她。”

趁着休息的空当,刘洁萱告诉记者,这一年带给她的有喜悦,自然也有难过。“挫折肯定是遇到过,也听过客户不满意的难听话。2013年上半年,有个客户要做一本企业画册,只说‘要大气,别的没有要求’。什么是‘大气’?这太空泛了,我只得按自己的理解去做。结果,我花了3天时间做好后拿给客户时,对方的一句‘这样的设计稿烧了算了’听得我差点哭了。事后想想,设计失败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跟客户沟通好。”她抿了抿嘴,继续说,“从那以后,我做设计稿前就尽量让客户明确设计方向。”

刘洁萱拿出手机对记者说,“我最近在听宋冬野的《蒲公英》。里面有句歌词我很喜欢,也代表着我的信念——‘我有多想和你一样,虽然悲伤却能飞翔,明天梦就告诉我坚强。祝你一路辉煌’!”

对于2014年,刘洁萱有着自己的打算。“如果父母同意的话,我打算自己开一家广告公司。只要心里的那把信念之火不灭,就能照亮前行的方向。”说这话时,她的眼睛里透出一丝坚毅。

(记者 卞志强 实习生 刘静)

挖掘机上过新年

元旦前夕,当市民们正忙于上街购物、亲友聚会之时,在汾河两岸,一支由挖掘机、工程车等组成的“装甲部队”正投入火热的战斗中。2013年12月31日,记者来到汾河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工地上,远远就听到了挖掘机清理泥沙的轰鸣声。

在一辆挖掘机跟前,四五辆工程车正在排队装车,25岁的挖掘机司机张晓忙得不可开交,见到记者,他招了招手:“现在没空,你还是上来吧。”随后,记者进入到驾驶室后座,他告诉记者,这几天是最忙的时候,清理河道最好的时候就是冬季,这里还有10多万方泥沙需要清理。为了保证进度,他们每天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中午12点左右,下午从1点多工作到5点。张晓已经在这个工地上工作了两个月了,而像他这样的司机,当天的工地上就有20位以上。为了解闷,张晓专门往车里装了个U盘,平时开车时就听听音乐;为了不耽误时间,他往车上放了一大瓶纯净水,昨天没喝完结冰了,今天又放在驾驶室暖风口解冻了再喝。

张晓一边说话,一边熟练的进行各种操作:“我的工作可千万马虎不得,要是一不小心把挖掘机滑下去了就麻烦了,以前刚学开车时就掉下去一次,不仅花了好多钱,还耽误工程进度”。转眼间,已经快12点了,张晓拿起自己的笔记本算了一下,一上午他共装了33车,对自己的成绩,他表示非常满意,最多时他一天装过100车,最少也要2000方泥沙。尽管今天是2013年的最后一天,但张晓告诉记者,今天下午他还会按时上班:“我们工地上比过年还热闹,那机器的轰鸣声还热闹不过放鞭炮吗?”

张晓告诉记者,自己是运城人,来临汾5年来,去过很多工地,亲眼目睹了临汾的大变化,时间长了,对这座城市也有了感情:“每次到汾河公园,看到老人小孩们的欢声笑语,看到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我们这些工人都感到非常自豪。”

张晓,只不过是我市众多重点工程工地上的一位普通工人。汾河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作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望,我们应该相信,有这么一群“能吃苦,打硬仗”的建设者们,临汾转型跨越的步伐定会越来越快。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