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药方”难治“红包痼疾”

2014-02-24 07:58: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有啥别有病,只是一种一厢情愿。但凡食五谷的人,一生中总有或多或少次要与医院打交道。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已成“公开的秘密”的红包现象加剧了公众的不满。国家卫生计生委20日发出通知,要求从5月1日起,在二级以上医院就医,医患双方要签署协议书,承诺不收和不送红包和贵重礼品。显然,从媒体和网友的反应来看,这一新规定仍难以消弭此种情绪。

医护人员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既失德,也违法。实际上,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下至各家医院的管理制度都有明令禁止的相关规定,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行业部门采取的一些不可谓不严格的措施,而红包现象之所以会成为久治难愈的痼疾,绝不仅仅是医生护士单方面的医德问题,一些患者家属也会主动找门子、塞红包。日前,一篇名为《医生“红包”那些说不清的秘密》的新华社文章,就对形形色色的收送红包行为进行了剖析。丧失职业道德,明示或暗示患者家属送礼的毕竟是少数,尤其在高压之下,这种行为的存在空间越来越小,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是“人在其中,身不由己”——人情社会,不愿随波逐流很容易被视为另类而边缘化。相比较来说,抛除那些因接受医疗服务康复后,自愿表达感谢者,患者一方送红包的理由则更为复杂,也更为纠结。

生病住院,人们总爱选医疗条件好、设施设备先进、社会口碑好的医院,总希望得到医技水平高的学科专家诊疗、服务贴心周到的护士护理,可是,这样的医院往往人满为患、床位紧张,这样的医护往往求者众多、工作繁忙。如此情况下送红包,实质上收买的是一种加塞式的优先服务。家人病重,特别是急需做手术时,家属常常会给主治医生送红包,此时收买的就是医生的责任心了……不一而足的理由背后,是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和对康复的渴求,更是面对紧张的医疗资源、互不信任的医患关系的无奈选择。

媒体资料显示,我国卫生资源只占世界卫生资源总量的2%,却要为占世界20%的人口提供医疗服务。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无意为医护人员的失德行为开脱,只是以为,医治“红包痼疾”的关键在于改变当前医疗资源紧张、现有资源分配不均、优质资源稀缺的局面,而这些又恐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性地改变。此种情况下,与康复的强烈诉求相比,道义层面的约束多半就会显得乏力。解决不了选择依旧少、看病依旧难的问题,一纸协议难以换来患者及其家属的无忧无虑,相反只会使你情我愿的送红包、半推半就的收红包变得更加隐秘,而演化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