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临汾人过了正月二十才算过完年,可孩子们都还没过正月十五就都回去上班了,留我们老两口在家,心里空落落的。”说起老年人春节后“空巢”的话题74岁的市民李大妈显得很失落。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从春节前的期盼到过年的喜悦,再到节后的冷清,不少老年人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波动,家里每年集中在春节的团圆、热闹与儿孙们的“快餐式的关心”让其在节后不能适应这种反差。记者在百度搜索了有关节后空巢综合征的定义,大体是心情低落、食欲不振、失眠烦躁……节后空巢征,春节期间,亲友、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春节过后,又像燕子一样纷纷从老人身边飞走。喜庆、热闹、团圆、宽松的家庭氛围骤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反差,于是便出现了心情低落、情绪抑郁、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专家谓之“老年节后空巢征”。对于这种反差,老年人有怎样的心里话要说?面对节后冷清的“空巢”又该如何是好?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独女远嫁 一年回家两三次
刚过了正月十五,家住市区二中路的市民小尹和老公准备返回广州工作,母亲赵阿姨一边帮他们准备家乡特产一边念叨着:“回去了要注意身体,早点要个孩子,有时间就给家里打个电话,需要用钱就开口……”每每听到母亲这样说小尹的心里总是酸酸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一个女儿,2008年大学毕业以后,她和男朋友去了广州打工,在那里买了一套二手房结了婚,因为要还房贷他们结婚几年一直没敢要孩子。
每年过年,他们都尽量腾出时间回来陪父母,为了让家里热闹一点,他们把同学、朋友之间的聚会也安排在父母家里,小尹说:“家里热闹了,父母也高兴,可一到假期结束,就感觉他们很孤寂,为了工作我们也没办法,希望能尽快有个孩子,到时让他们来广州帮忙看孩子也许能让他们充实一些。”母亲赵阿姨告诉记者,女儿很孝顺,常常给他们打电话,今年回来还特意教他们老两口怎么上网视频聊天,过年给他们买了新衣服和营养品,还陪着他们赶集、走亲戚、看灯……“只是这春节过得太快了,一年最多回来三四次,怎么都觉得不够!”说到此,赵阿姨显得很激动:“他们一走我和他爸就觉得吃啥也没味儿,干啥都没心思,现在就盼着他们给我们生个外孙。”赵阿姨悄悄告诉记者,为了不让女儿操心,去年小尹爸爸因为脚肿住了院都没有告诉她,后来每次去医院复查、输液也都是让邻居帮忙背下楼,赵阿姨揉着红了的眼睛说:“那时候真是又想她,又不想告诉她,怕耽误她工作。”
春节团圆 节后就剩老两口
74岁的市民李大妈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虽然孩子挺多,但他们老两口还是觉得日子过得很冷清。春节前,李大妈和老伴准备了很多年货,仅烧肉就做了50多斤,丸子炸了一大盆,鸡、鸭、鱼也买了不少,到了春节孩子们都拖家带口的回来了,家里着实热闹了好几天,“俩孙子平时见不着,趁过年儿孙都回来了,家里那可真是热闹啊。”过年期间,李大妈和老伴儿尽享天伦之乐,每天高兴得合不拢嘴,可刚过了初七,孩子们因为要准备忙工作、忙上学都陆续离开了,走的最迟的也正月十六就走了,一度热闹的家突然变得冷清许多,这让吴大妈一时难以适应,“孩子一走,心里空落落的,总有点想哭的感觉,我们老年人觉少,早早起了床就没什么干得了,只能出去遛遛,年前准备的饭菜也没有吃完,剩了满满一冰箱剩饭剩菜。那些肉、烤鸡、饺子……我和老伴儿一个月也吃不完。”李大妈失落地说:“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说让我们去她们家住,可我总是舍不得离开我这几间小院,我更希望她们能有时间常回来看看。”除了孩子们,吴阿姨老两口也想两个孙子,大孙子前年去重庆上大学了,一年能趁放假回来见两次面,小孙子今年初三了,学习忙平时也没时间回来,每次回来都是吃了饭就走了,没有时间多呆一会儿。说到这儿,李大妈眼圈泛红,“孩子们工作忙、学习忙,别人家也都这样,我们再想也没办法。”
建议:念父母空巢 常回家看看
假如老人出现了“节后空巢征”,老年人又该如何是好呢?有专家建议,老年人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跳广场舞、学学书画、外出探望老友或是参加一些社区活动,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让自己处于一种热闹的氛围,缓解心理焦虑。同时建立良好的心理自立,相信自己能够安排好生活,有能力处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情,不要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
节后“空巢”的老人情绪容易出现波动,作为儿女更应该多关注、关心父母,减轻他们的孤寂感,“常回家看看”或许是最有效的“良药”,即便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应该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报个平安、问候一句、聊聊生活琐事都是慰藉父母最好的“心灵鸡汤”。(记者 白洁)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