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送真情——全市定点扶贫工作综述

2014-02-28 08:08: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2013年,我市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领导带头、狠抓项目落实、创新帮扶方式,在全市深入扎实开展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在推动农村发展中实现了“三个转变”:生产方式正在由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经济向现代化、集约化大农业经济进行转变,劳动方式正在由分散单个劳动向集体有组织劳动进行转变,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文明方式进行转变,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市直154支、县直841支工作队共帮扶904个贫困村,落实帮扶项目340个,帮助上项目477个,共投入1.78亿元,惠及全市20余万农户、72万余人。

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把干部下乡定点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明确责任,建立和完善定点扶贫工作管理制度。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坚持把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主要措施。对我市干部下乡领导组成员和部分工作队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主管领导和具体负责部门,做到分工到位、责任到人。

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为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市级有关部门、单位领导坚持办实事、求实效,不务虚名,虚心听取帮扶地党委、政府对帮扶工作的建议,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并结合本单位自身优势,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包村增收活动的实施,切实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为古县岳阳镇张才村争取资金10万元,购买南兰褐鸡1万只,利用林间、山坡进行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市交警队包扶蒲县薛关镇刁坪村,投资35万余元,完成圪芦垣大桥二期工程、引水管道改造、广场维修等建设,并对千亩核桃基地进行管护,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市发改委包扶吉县文城乡房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10万元,用于旧桥改造,改善交通条件;平整田地700余亩,对全村的山水田林路统一进行规划,实现“粮食下川,林果上山”。

结合实际,各尽所能。定点扶贫工作中,各有关部门、单位不仅仅是只着眼于筹多少钱到贫困农户手中,解决贫困农户的一时困难,而是着眼于通过帮扶项目让当地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基础设施,让贫困农户和受扶村今后能进行生产自救,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切实把定点扶贫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

市民政局对帮扶点永和县坡头乡坡头村提供帮扶资金422万元,帮助上项目3个,主要在人才、项目、教育等方面扶贫。市委党校包扶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帮助该村购置种羊300只,大力发展圈养羊项目,荒山荒坡大规模的种植草地,新栽植300亩苹果树。市水利局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为隰县午城镇寺坡村投入资金20万元,修建东川河护岸坝和人字闸工程,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环境,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县级帮扶,项目带动。各县(市、区)围绕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实体、开展技能培训、推动劳动输出等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包村增收计划,在基础设施改善、基础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新的进展,确定帮扶计划800余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954万元。吉县因地制宜抓产业,广开致富门路。各工作组从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高度来认识和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将产业扶贫作为村民增收的着力点。一年来,通过“以奖代投、以补代投”的方式,帮助贫困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新造和低产田改造670亩,栽植苹果1200亩,扩种土豆、西瓜、蔬菜等1460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古县坚持从农民生产急需出发,大力开展帮扶服务,先后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0期,受训6300余人次,推广优种面积2.3万亩;新建“生贵式”大棚50个,推广露天蔬菜种植300亩,栽植核桃树500余亩,高接换优10万株;落实古县“金米”、中早熟马铃薯、药材种植面积各5000亩,小杂粮面积1万亩,花卉基地200亩,其他经济作物1万亩,特种养殖3000只;为农户寻找致富门路30余项,介绍输送劳力600余人,大大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265”工程的实施步伐。(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