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不仅方便市民购买报刊,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成为了市民的主要精神食粮。而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不少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以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却越来越少。
“今天想买一份报纸看看,才发现不知道去哪里买,走了一条街都没有找到一家报刊亭,所以报纸也没有买上。”市民张先生说道。记者发现,和张先生一样,偶尔想买一份报纸,却又不知道去哪里找报刊亭的市民不在少数。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报刊亭越来越少,而现在报刊亭的经营情况又如何呢?3月2日,记者在我市多条街道上寻找报刊亭,发现原来马路边、公园旁、小区门前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如今都没了踪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报刊亭坐落在街道旁。鼓楼南一家报刊摊主告诉记者,随着电脑网络的盛行,人们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报纸、杂志的销量越来越少,报刊亭的生存日渐举步维艰。
据该摊主介绍,她经营该报刊亭已经有十年时间,刚开始时生意非常好,每天的报纸、杂志供不应求。但最近几年,报刊的销量日渐下滑。记者看到,这里报纸、杂志的种类虽然不少,但大多是周刊、月刊之类的报纸、杂志,除了报刊之外,饮料、方便面等零食也不少。“以前报刊亭的报纸都是邮局送来的,但是后来不送了,只有自己去取。这个报刊亭就我一个人看管,如果每天去取的话,时间就会很紧张,所以就选择了周刊或者月刊,最起码不用天天去邮局取报纸,而且也不会马上过期。”该摊主说,卖不完的报纸、杂志只能便宜出售,这样的话只好赔钱了。
该摊主算了一笔账,如果单靠报刊每天收入只有100多元,除去进货、每年交付的管理费、低价出售的报刊外,根本挣不到钱,如果不捎带卖一些副食的话,报刊亭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有时来买饮料的顾客,会顺便买份报纸或者杂志,同样买报刊的顾客,有时顺便买点饮料等副食,这也起到了相互带动的作用。”摊主告诉记者,其实报刊销售也有淡旺之分。每天早上很少有人买报刊,只有中午和下午才有人买,许多报刊亭每天只开一会儿门,销售的时间过后,又关门了。
记者来到位于山西师大东门口的一家报刊亭,此时摊主正在整理报纸,报刊亭外还摆放着一些快递包裹。
“这个报亭我已经经营了5年,经营报刊要比我想象中难得多。”张燕说,原以为此处报刊亭紧邻师大,人流量大,报纸、杂志的销量肯定没问题,可没想到,师大校园内许多师生都从南门出入,而这里的人流量却很少,每天销售报纸、杂志的收入还不到100元。张燕的报刊亭也有饮料,但是学校门外的小超市就有好几家,所以她的饮料卖得并不好。
张燕还告诉记者,前来买报纸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而杂志还是年轻人购买的较多,现在更多的人选择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信息,报纸、杂志的销量自然不好。微薄的收入让王燕难以维持,所以她就在报刊亭旁设立了一个快递点。张燕说:前来取快递的师生中,看到我的报刊亭有时也会带份报纸或者买份杂志回去,这样无形中也增加了报纸、杂志的销量。”
3月3日,记者来到市邮政局,对我市报刊亭的情况进行了解。“目前我市市区有近40个报刊亭,而原先最多时有80个,现在的报刊亭的确比以前少了很多,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人对报刊的需求日渐变少,报刊亭的经营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此外,再加上城市布局的变化,很多原先设有报刊亭的路段都已经取消了设置。”市邮政局报刊发行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报刊亭的换代时间为15年,而我市目前的报刊亭多是在2009年到2001年之间设置的,所以当前对报刊亭的处理上,采取了换代、更新等办法。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对25个报刊亭进行了换代工作,剩余的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完成,而随着市邮政局及相关部门的协商部署后,我市将陆续增加一些新的报刊亭。“报刊亭的经营比以前困难了很多,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决定从报刊亭的主体功能上入手,准备在最新配置的报刊亭上增加其他的便民服务,让报刊亭能够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市邮政局报刊发行局的负责人说。(记者 田志华 实习生 刁慧慧)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