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节俭“一条龙”
“您点的菜够吃了,不够可以再点,现在饭店提倡‘光盘族’”、我们这里有打包餐盒,您可以把剩菜剩饭打包走”……在国家倡导厉行勤俭节约的大背景下,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我市部分高端酒店主动开展“瘦身”行动,转型主打“亲民牌”,积极调整经营发展方式,推出各式各样“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方案,实现从配菜到烹饪的“一条龙”式节俭,力求让顾客吃得好、住得好,且花钱少。
五一西路小姚面馆窗户上张贴的“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的标语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红楼大酒店二楼窗户上张贴的百姓套餐提醒着过往市民,那么,具体实施情况怎么样呢?据红楼酒店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关建忠介绍,在厉行节约的大环境下,他们积极对酒店的发展进行了整改。从住宿方面来讲,要节约成本,减少内部损耗,倡导内部人员提高节俭意识。通过广告标牌提醒入住的客人注意节约。以前客房的床单、被罩等,都是一天更换一次,而现在客人有需要的话,服务员才进行更换。
同时,关建忠也就餐饮方面的新变化进行了介绍。“我们推出了半份菜、免费打包、营养套餐等,本着食品安全、花样翻新的理念来吸引消费者眼球,以达到‘共赢’。餐桌上摆放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标牌,客人点餐时,我们会提醒他们,这个菜系太多,可能吃不了,建议换成别的菜,或是推荐他们点小份菜。”一旁在前台接待客人的服务员说:现在来用餐的客人大部分都会适量点餐,剩下的也都打包带走。餐饮垃圾变少了,我们的工作量也相对减少了,既环保又省事。”在大力发展“实体”生意、放低身段走“亲民路线”的同时,一些餐饮企业也将目标放到了网络上。
当天下午,记者浏览美团网、糯米网等知名团购网站时发现,一些“高端”餐饮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其中部分餐饮业表示,会免费提供餐具、餐巾纸,赠送免费小菜、水果,并表示不限量供应。此外,一些西餐厅为了吸引顾客眼球也均推出了诱人的团购价。 (亢亚莉)
家庭吃不了“兜”着走
随着“适量点餐,饭后打包”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对节俭的认识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外出就餐“吃不了‘兜’着走”的市民明显增多;同时,改善吃饭理念、合理膳食、注重养生,也成了不少市民“追逐”的目标。
日前,记者在一家饭店看到,有几桌食客在吃过午饭后,将桌子上没吃完的剩菜都打包带走了。“以前觉得打包很没有面子,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剩下菜就该打包带回家,这么扔了太可惜了。”正忙着打包的王珍对记者说。
聊天中记者得知,王珍家住鼓楼南大街的太茅小区,她和丈夫做着个体生意。“由于平时忙,我们基本上中午都是在外面买饭凑合着吃,但是到晚上,我都会准备一顿可口的饭菜,来犒劳一下自己。”说着,她拿出手机翻看手机里收藏的营养菜单。
对于节约,王珍也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节约就是要坚持,但也不能因为节约而降低了生活品质,尤其是健康和环保。为此,只要一有空我都会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实用的节约经验用于实践。比如:淘米水用来洗菜,有利于去除蔬菜表面农药;洗衣服用手洗,既节约水,又比机洗更干净,还能锻炼身体……在我的节约理念的影响下,女儿现在也养成了顺手关水龙头、出门关灯的良好习惯。
“以前总认为吃一顿饭得‘锅里碗里都有看的’,觉得不剩下就吃不饱一样,但现在我做饭的时候更重视的是营养搭配,每样菜少做点,粗细粮搭配着来吃,以达到营养均衡。”谈起如何把握好家里的“菜篮子”,家住印染巷居民区的范丽萍娓娓道来,我今年65岁了,可以说在家做了一辈子掌勺的,怎样能让一家人吃得好、又花得少是我经常考虑的问题,虽然说一家四口都挣工资,但是不能只‘开源’不‘节流’,同时自己做的饭菜不仅实惠还卫生,因此,只要有时间我都会买些原材料,自己做饭。平时孩子喜欢吃‘卤猪脚’,以前都是买现成的,现在都会买生的猪脚,自己在家里焖煮,而且猪脚骨头还能单独取出来熬汤,一种食材解决了两道菜肴,一举两得。”范丽萍笑着说。 (成华)
公司“抠”出大福利
节约是美德更是责任,面对资源储量与需求越来越紧张的关系,许多人都开始意识到节约的必要性。近日,记者来到一家投资理财公司,看看他们是怎样把节约付诸行动的。
该公司负责人刘先生说,他是公司出了名的“抠儿”,这个“抠”的习惯,给所有员工做了榜样,全公司上下“刮”的都是节俭之风,大伙都说经理会“抠”,而且都赞成他的“抠”法。
“以前来了客户就用一次性纸杯泡茶,后来财务算了一笔账,光纸杯子一次采购就得花好几百元,一年下来就是好几千……”刘先生说,后来,我们礼貌地提醒客户为了节约,最好不使用一次性纸杯。”在文印室,除了正规的合同之外,其他的内部文件全部都是正反面使用。“我们‘头儿’抠到家了,就是一些双面用过的打印纸也要收起来卖废纸,还有就是有些作废的涉及商业机密的文件粉碎后压成“豆腐块”卖掉……”一位文印室工作人员小声告诉记者,对于公司上下的这些做法,他们都很乐意,原来公司节约下的这些钱都算在了员工的奖金福利里去了。
“现在我们公司能力有限,还不能把食堂办起来,但是给大家提供了热饭的厨房,可以自带餐,在单位热着吃,等以后公司发展了一定给大伙办个食堂。”刘先生笑着说。
“我是1958年出生,两三岁时赶上困难时期,苦日子教会了我节俭……”刘先生说,到现在他是两家公司的老板,但是节俭一直伴随着他。“大家说我‘抠’,我就是‘抠’,但是抠不代表小气,这是勤俭持家之道。我孩子今年也都30岁了,从小我就教育他要节俭,因为这是咱老祖宗留下的优良传统,到什么年代也不能丢。” (郝海军)
学校“点赞”促节俭
“吃光盘中餐不做剩男剩女。”在山西师范大学一食堂内的墙壁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条有趣的标语,除此之外,食堂的其他地方也都有类似倡导节俭的标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倡议一出,全社会都在积极参与其中。
“在采购方面,我们从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采购人员亲自到市场采购,减少流通环节,尽可能地保证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在食材储存方面,尽量合理采购,避免因食物变质而产生的浪费。”山西师范大学饮食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狄国平介绍,在加工环节也采取了节俭措施,规范操作,合理利用食材,每天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搭配菜品,让学生吃得健康。
“我们从去年就开始采取了‘半份菜’的办法,学生可以两种菜各打半份,这样搭配起来也营养,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一些学生饭量小,‘半份菜’就不会有剩余了。”狄国平表示,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食堂的饭菜质量,除了“半份菜”措施,还采取了菜品打分制。
在一食堂内记者看到,24个窗口都贴上了菜单,同时还有“五星级”的标志,据狄国平介绍,这些菜单是由饮食中心的工作人员精心搭配制作的,而五星级则是学生们打分得来的。“饭菜的质量上去了,学生浪费也就相对少了,我们每月会征求学生意见,便于改进和提高饭菜质量。”狄国平说,这样“求点赞”的措施是为了让节俭行动更加有效。
据了解,除了以上这些措施之外,饮食管理中心与学生们共同进行了“光盘行动”,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节俭意识,为学校营造杜绝浪费反对节约的良好氛围。“我也参加了‘光盘行动’,不管是在食堂吃饭,还是在外面吃饭,尽可能地做到不浪费,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大四学生沈轶群说。 (潘华玲)
勤俭节约是美德人人看法各不同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勤俭被作为一种高尚品德的象征。当下生活物质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生活富足的今天,是否还会恪守“勤俭节约”的美德呢?近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大部分市民依然保持了勤俭持家的“治家方针”,但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上也有着各自的看法。
家住东关某小区的袁海,今年56岁,当兵出身的他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我们那时候生活要比现在贫苦很多,而且家里兄弟姐妹多,老大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完后再给老三。”袁海说,小时候的生活习惯,以及在部队时,从上到下都保持着勤俭节约的风气,这让他的勤俭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不管是穿衣还是生活用品,不到必须购买时,我就不会买新的。”袁海告诉记者,现在家里他有两双鞋,一双比较新,另一双已经开胶、裂面了,出门时才会把新鞋穿上,在家里还是穿着那双开胶的鞋。“为此家人都有意见了,多次逼着让我把旧鞋扔掉,可我就是舍不得,也不愿意买新的。”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节俭,鞋子就有七八双,袜子破个小洞就扔了,看着非常心疼,对此袁海也非常无奈。
那么年轻人真不懂得勤俭节约吗?35岁的李宝国说出了他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注意勤俭节约,但不会像老一辈那样‘苛刻’。”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也在提高,年轻人注重的是面子,一身体面的行头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经常与朋友、同学相聚吃饭、聊天,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饭店吃饭时,点菜的品种少了,而且差不多都能吃完。”李宝国说,原来与朋友吃饭时,基本上都是点一桌子菜,每次都吃不完,这样会觉得阔气、大方,但是现在“少点几个菜,不够吃再点”成了相聚时朋友们的“口头禅”,这就是社会风气的转变,也是大家勤俭节俭意识提高的一种表现。 (田志华)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