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咱们临汾市诚信协会的会员。”姚正勤说。每当别人介绍他是小姚面馆和一品布衣汤烤锅王饭店的老板时,他总会加上这么一句。
20年前,他离开满目黄土的吉县姚家畔,背起行囊来到临汾,如今,他已经在这个包容、文明的城市扎下根基,其名下有8家各种规模的饭店。对于自己在餐饮行业中取得的成绩,姚正勤总结说:完全归功于自己坚持的“诚信经营”。在当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地沟油、增白剂、苏丹红、勾兑酒频频曝光的环境下,从业20年以来,姚正勤一直坚决地将这些东西拒之门外。
他有自己的信念:“我的‘第一师傅’告诉我:‘但凡人吃的东西,一不能凑合、二不能糊弄。’这句话我能记一辈子。”
一
如果将姚正勤的餐饮事业追根溯源,与他的“热心肠”密不可分。12岁时,他就能将一把炒勺舞得虎虎生威。
姚正勤还是少年的那个年代,没有现在所谓的红白理事会,村里不论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只需要请做饭的师傅,其余洗菜刷碗、支桌子搭架子等杂活儿不用请人,全靠热心的邻居们帮忙。他回忆道:“12岁的年龄对山里人来说是大孩子了,能顶一个人用了。我们姚家畔的村子小,一家有事、全村到场。我也把自己当成大人,什么活儿都干。做饭的大师傅把式在当地非常有名,谁家有事儿都是必请的人。每次他做饭时,我就在旁边打下手,倒油递醋、端盘子拿菜,时间长了,我俩都有‘搭班子‘的默契感觉了。”随着两人“合作”的次数越来越多,“大师傅”对这个勤快、上心、有眼色的少年越发满意,刻意的去教姚正勤学做饭,油到什么火候下菜,菜又到什么成色下盐,“大师傅”倾囊相授,有时候也会让姚正勤自己去抓炒勺实际操作。一年以后,姚正勤的“把式”在“大师傅”的眼里基本过了关,已经能够经常性地把炒锅扔给这个少年,自己则躲到一边喝茶去了。
“他算是我的第一位老师吧。”姚正勤感慨地说:“当时他还教给我一句话,特别朴实也特别受用,他告诉我‘学做饭,要最先记得:但凡人吃的东西一不能凑合、二不能糊弄。’”“我们那会儿,山里娃娃们大多数很早就不上学了。”姚正勤说。没上高中,他就辍学回家,随后两年,他先后去吉县县城和乡宁县城的饭店当小工。
那时,他天天围在大厨的身边细心学习,别的小工们干完活儿之后要么睡觉,要么抓紧时间出去玩儿,姚正勤则抓紧一切空余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厨艺。厨师们喜欢他的实在和勤劳,每到炒菜时就把他叫到跟前“示范教学”,也让他上手操作实践。两年后,姚正勤的手艺算是“出师”了,运城市稷山的一家饭店专程找到他,请他前往掌勺。
1997年,姚正勤怀揣走出深山、扎根都市的理想,和年轻的妻子带上简单的行囊,坐上班车来到了临汾。看着城市里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自信的姚正勤认为,他一定会在这方土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没有门路、缺乏资金,姚正勤就从夜市摊点起步。他将来自家乡的面食—— —酸菜豆腐擦疙瘩作为特色,亮出了“小姚”的招牌。“那时,夜市不像现在一样承载着一部分休闲的功能,那会儿吃夜市的大多是夜班的铁路职工、刚下工地的建筑工人、跑长途货运的卡车司机,以及市区的出租车司机。所以,我做的饭菜量就比别人大一些。”姚正勤说,自己觉得这样做很正常,没想到这一细节给他带来了极好的名声。
实在、干净,味道好、分量足,小姚夜市有了源源不断的回头客。他重声誉、守信誉,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当时,有一件事在出租车司机圈内传为美谈:一名拉着乘客的司机路过小姚夜市时停下车,摇下玻璃跟姚正勤说:“小姚,留三个人的饭,我绕一圈就和朋友过来。”姚正勤答应了一句,送司机离开。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大半夜。凑巧那天生意好,不到12点,其余的食材都卖光了,面对源源不断的客人,姚正勤一一谢绝。半夜两点时,周围摊贩纷纷撤摊回家,他仍然选择坚持等待。一直等到拂晓时分时,那名司机交班时路过此处看到小姚,才想起了让留饭的事儿。
看重小姚的为人,那名司机后来带了许多人前来吃饭,不少司机和姚正勤成了好朋友。直到今天,他的办公室里还经常有当年“老伙计”前来喝茶。
二
“我在这里扎根儿了。”1996年7月,姚正勤站在自家的饭店门口感慨万千,这家开在市区体育街,营业面积仅10平方米的小饭店成为了他的全部。白天,他迎来送往、努力经营,晚上支张折叠床就凑合睡了觉,这里夏天没空调、冬天没暖气,只有那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10年,曾经的“小姚”也是人到中年。
2006年,连续两家“小姚面馆”在万里大酒店附 近先后开业,由于信誉极佳、价格实惠、饭菜富有特色,饭店里宾朋往来、生意红火。时间久了,“小姚面馆”美名传遍平阳城。
自从饭店生意好了,推销各种原料的商家小贩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有偷偷摸摸前来推销地沟油,以及辣椒精、膨大粉等添加剂的小贩。2007年春节刚过,一名瘦小的中年男人找上门来推销地沟油。
“不要,这油质量靠不住。”“放心,用这油的人多了,没出过事儿。”“这油我不要,用了砸自己招牌呢。”地沟油被拒绝了,小贩并不死心,竟然拿过计算机给姚正勤算起成本来:“这一斤油比好油便宜1.2元,你这每天用油近100斤,就能省100多元,顶的上你饭店一个大厨的工资了。”“不用不用,你赶紧走吧。”姚正勤赶走了小贩。
回想这件事,他有自己的看法:“小姚面馆”生意红火,凭的就是大家相信我,贪一点便宜,毁的是自己的买卖。
除了地沟油,还不时有人推着一整三轮的面粉来推销,全都被小姚拒绝了。姚正勤说:“咱这饭店以面食为主,面粉就必须用好的,这十几年来我一直用五得利的品牌面粉。那些送上门的虽然每袋能便宜10元到15元,但里面掺有增白剂和增筋粉,是农村的小作坊生产的,咱不能用也不敢用。”2008年夏天,小姚面馆进来几名顾客,其中有一位客人有个“怪癖”:不论去哪家饭店,总要去厨房看一看,每次遇到灶台肮脏、食材变质、蔬菜不新鲜的现象,他就会扭头走出这家饭店。在小姚面馆的厨房里,这位客人“摸摸这儿、动动那儿”,过了一分多钟,他出来对同伴们说:“放心吃,这儿好着呢。”后来,这位姓张的顾客成为小姚面馆的常客,不时带着朋友们前来吃饭,他还会和朋友们打赌:谁要能在这家饭店的厨房里找见一块变质的肉或者一把不新鲜的蔬菜,他就连干一瓶白酒。每到此时,他总会对姚正勤开玩笑说:“老弟,要是我喝了这瓶酒,一切后果由你负责。”姚正勤也会坚定地回应:“你放心,你要输了,我就关了这家饭店给你谢罪。”就这样,一桩桩、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将小姚面馆的美名越传越广,姚正勤用自己的诚信将“小姚”打造成为我市餐饮行业的一块金招牌。
三
2013年3月,姚正勤在北京办完事前往西客站准备回家。路边的一品布衣汤烤锅王饭店引起了他的关注,明快的装修风格、络绎不绝的消费人群,还有大幅海报上描述的那新颖的食用方式,牢牢吸引着他的目光。
“我就想着,一定要去感受一下。”存着这个念头,姚正勤立即下车,返回这家饭店用餐。作为一个业内行家,他用挑剔的目光来寻找瑕疵。他看到,四层的锅能够蒸、烤、涮、煮,将各种吃法融为一体、样式独特,食材也很好,肥牛、肥羊肉质鲜嫩、海鲜味道正宗、蔬菜非常新鲜。姚正勤细细品尝着锅内的汤底,他惊喜地发现,这汤不仅味道醇厚、鲜美,而且没有任何添加剂。再看看周围的食客,无不对这种新颖的吃法大加赞赏……姚正勤心里有了底,这顿饭他一个人吃了三个小时,为此误了当天的火车。
回到临汾仅仅两天后,他再次启程前往北京。这一次,他要前去洽谈与一品布衣的合作,将它引进临汾。
没想到,一品布衣总部的一位经理当听说姚正勤来自临汾时,连连摆手,表示一品布衣目前优先考虑布局国内大中型城市,以各省省会为主。准备充分的姚正勤在那名经理面前拿出了一摞资料:有我市汾河公园的生态美景图片,有媒体公布的我市经济发展状况的新闻稿件,有市情市貌的介绍,也有自己为迎接一品布衣的到来进行的选址。他当起了一名解说员,详细地为这名经理介绍了自己的家乡。
整整一个上午,两人相谈甚欢。最后,经理表示了他的忧虑:如果一品布衣入驻临汾,总部鞭长莫及,如果擅自采用添加剂或者达不到标准的原材料,对一品布衣的影响太大。姚正勤诚恳地说:“请你相信我,我只会执行更严格的标准,因为这还关乎我个人的诚信问题,所以,我有理由去维护,去提升它的形象。”后来,这位经理亲自带着考察组来到临汾。当他走进姚正勤为一品布衣准备的,位于我市京临大酒店一层的选址时,当场拍板:同意一品布衣入驻临汾。
如今,位于市区平阳北街的一品布衣开业半年有余,食客络绎不绝,许多顾客对新颖的食用方式、周到的服务和高标准的食材不吝美言。在广大顾客的信任中,姚正勤更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做“诚信饮食”的做法坚持下去。
每天上午,姚正勤都要先去饭店的后厨,大连运来的海鲜,草原运来的肥羊,本地菜商供的新鲜蔬菜,他都要亲自过眼。在员工的眼里,姚正勤既严厉又和善,他会声色俱厉地对员工说:“信用是咱的招牌,这盘蔫了吧唧的蔬菜你要敢端上去,砸的就是招牌。”也会推心置腹地说:“费了多大的劲才挣下这个摊子,一盘不好的菜上了桌,没准儿咱这20年的心血就毁了。”在姚正勤的办公桌,有一个刻着“诚信为本”的水晶摆件,这是我市诚信促进会成立纪念品。他一直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他说:“每天看到‘诚信为本’,我就能时刻提醒自己:做餐饮,诚信就是良心,必须放在首位。”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