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做买卖,是喜?是忧?

2014-04-14 19:31: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李静)高二学生将“主业”弃置一旁,而迷上了“校园代销”,这一反常举动令家长又急又气。近日,家住平阳北街五道庙的张女士忧心忡忡地向记者反映:女儿自从做起了生意,成绩直线下滑,不知怎样才能让她收收心?”“最新款牛仔裤破洞版110元,普通版100元……”4月11日中午,记者跟随张女士一同回家,刚进门就听到卧室里传出的报价声,张女士瞬间黑脸,忍不住训斥女儿晓彤“不务正业”。晓彤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自力更生的表现,并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几天的时间,我就赚了100多元钱,这个月要丰收了。”记者顺势追问代销流程及货源问题,晓彤极不情愿地道出“商业机密”。“我有两个初中同学交给上级代理商1000元后,取得了代销权,每天在QQ空间和微信发布商品照片,如果有同学想要,交钱后再提货,她们赚取差价。我现在等于是她们的下线,我推销出去后,利润是五五开。”17岁的女孩竟条理清晰地讲出如此复杂的销售网络,不禁让人咂舌。

交谈中,晓彤透露她本来代销的是美瞳,二三十元的进价至少翻一番出售。虽然利润大,需求量也大,但她考虑到廉价美瞳可能不安全,加之竞争力强,所以她改卖衣服、帽子及柠檬杯。

其实,像晓彤这种打着“如意算盘”的中学生不在少数。就读于体育南街某私立学校的一名高三学生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很普遍,由于校园代销较多,生意都算不上好。于是有人另辟蹊径,比如帮买早点收跑腿钱;帮菜鸟在淘宝买东西,每次收取几元手续费等等五花八门。

中学生热衷于“小买卖”,为了赚钱甚至“不择手段”,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心。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老师,得到的结论一边倒,认为中学是人格养成时期,此阶段的学生不适宜做生意,若一心钻在钱眼里可能变得唯利是图,使同学间的感情变成“商家与顾客”的关系而失去了纯真与美好。

“中学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待进入大学后,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可尝试做生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范楷建议张女士,应积极与校方互动,共同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时间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