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一项肩负衡量和考评城市百姓幸福感受的重要指标——居民幸福指数,正越来越唤起各级地方政府的瞻首与共鸣。一时间,各类夺人眼球的“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礼频繁上演,难免给人感觉有作秀之嫌。窃以为,所谓居民幸福指数,一定要能真正、全面、综合、客观地反映本地城市居民的内心感受。在这里,个别人抑或多数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公共服务提升并不能成为幸福指数切实提升的佐证,依照“木桶原理”,只有当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低保户、农民工等群体亦能真切体悟到城市发展带给他的诸多好处和实惠时,这时的幸福指数才真正具备“普世价值”,更富于内涵和意义。
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幸福感是很务实的,他们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要求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最基础的民生诉求。应该看到,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已令一部分城市人先富起来踏上了幸福的快车道,但对于伴随城市化进程涌入都市打拼的农民工及低收入群体而言,自己微薄的收入距离住房、就医的梦想依旧是那么遥不可及,近乎奢望。
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稳步推进,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意义不啻于一个难能可贵的福音。截至6月底,临汾市经济适用房已开工1450套,占目标任务的107.4%;公共租赁住房34套,占目标任务的34%;城市棚户区改造204套,占目标任务的102%;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860套,占目标任务的43%;300户新增廉租住房补贴保障对象已落实,专项补贴资金已发放,100%完成任务。在当下国内多数城市保障房建设纷纷受制于进度迟缓之困时,我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如期甚至超计划投入开工,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利益诉求和福祉谋取的决心和作为。
幸福不幸福?不妨往下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真正施惠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让每一位进城务工人员和低收入家庭成员都能由衷萌生出一种归属感和城市主人的意识,这样的幸福指数才蕴含着最广大最草根阶层的幸福心声,才不会沦为作秀的道具。党的政策一如普照的阳光,辉映世间每一处角落,每一个人都不会落单。倘若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和草根阶层都能切肤体悟到这一点,找到自己幸福的源头和原由,一座城市的国民幸福感和幸福指数自会随之大幅提升,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更会水到渠成,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新临汾的宏伟蓝图定当会向前迈进一大步。(王小庚)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农药瓶勿乱扔
下一篇: 择生与择校如孪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