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的良心亟待法律搀扶

2011-09-20 17:4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路上发现有老年人跌倒时,你会袖手旁观,还是上前搀扶?一个看似和“红灯停,绿灯行”一样简单的问题,如今,回答起来却令人有些犹豫。
最近,类似这样路遇跌倒老人,只敢围观,不敢搀扶的事件连续发生多起:老人跌倒无人搀扶,旁边是一群保持安全距离围观的路人,有人想伸手搀扶,又有人出言阻止……有关看见老人跌倒,该不该去救扶的话题一直在发酵,以至于只要一发生在老人被救扶反咬一口的事件后,人们就会掀起一阵讨论的浪潮。
当跌倒的老人需要帮助时,整个社会都变得犹豫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扶老携幼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祖祖辈辈相传的美德,却在如今的现实中遭遇了“冷落”,这样冷漠的社会着实令人寒心!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彭宇案”。老人在街上摔倒,彭宇上去扶一把,老人及其家人却反咬一口,造成了对彭宇的攻击。而此案的判决至今仍为人诟病。发生在天津的“许云鹤案”,是老人跌倒的真实原因存疑,法官也依旧是“常理判案”。这两起案子中,法官都将理性人的假设推向了极致,在这个逻辑里,人被设定为只有功利之心了。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然而法律为什么会有“从常理分析”得到“必然”、定然”的推断?常理”不正是社会道德现状的反映吗?在法官的眼中认为,老人如果不是你撞的,自然也不用去扶,更谈不上送往医院就医。这所谓的认为,瞬间摧毁了人们本性中那颗善良的心。而同样的事情,倘若发生在一些文明程度高的国家,路遇病患或需要帮助的人,几乎总有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据了解,在新加坡的惩罚机制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因为他们没有承担法律责任的后顾之忧,自然也就不会有“不是你撞的你就不必扶”的“常理”之说。
围观者之所以袖手旁观,并非都是冷血,怕的是好心没好报,救人反被人诬,而被冤枉、被反诬的滋味不好受,更会因此而陷入身心疲惫的麻烦泥淖中。因而,在一些人那里,道德感再怎么强,道德冲动再怎么激烈,都可能被自己的理性警告而收敛进内心。
笔者认为,当此之际,再多的空谈争论已是无用,最紧的是必须找到破解之法。近日,卫生部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分析等等。尽管遭到不少网友质疑,但这部《指南》的出台毕竟是从自身职责和专业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尽职尽责的表现,为今后出台有关法律迈出了积极的一步。跌倒”的良心需要道德搀扶,更需要法律的扶持。(杨文婷 )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