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不必谈“性”色变

2013-03-06 08:50: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据新浪网新闻报道,新学期,湖南长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领到新的课本时发现,其中的《生命与健康常识》读本包括了人体的卡通图,还有提醒他们如何注意卫生、保护的内容。有家长认为,这以往是五年级的课程,现在让小学三年级的小孩接触这些,是不是有些早了?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生命与健康常识》读本是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对男女性器官的介绍有:你有男性/女性特有的器官,它和你的眼睛、心脏一样重要。所以,你要特别注意它的安全和卫生。”即使读本中男女隐私的卡通描绘非常简单,一些孩子还是感到难为情。

对于生殖与健康,古代人比今人更开放,食色性也”。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那时的人们没有衣服,皆赤身露体,但那时的人们出于繁衍子孙后代的需要,出现了对男根和女阴的崇拜,甚至产生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于挡风避雨的需要,人们以树叶、兽皮缝制衣服,男女的生殖器官也被作为“羞耻”的代名词,被含蓄地隐晦“处理”。笔者小时候上生理卫生课,老师直接就把有关男女生殖部分跳过,让学生自读,孩子们看不懂,便问自己的父母,父母往往也是脸一红,随之顾左右而言他。一些孩子问自己从哪里来,许多父母都说是从河里捡来的。孩子们得不到正常的生理教育,便纷纷翻阅成年人读物,一些诲淫诲盗的不健康读物,反而侵蚀了孩子们美丽的心灵。

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国人始终认为关注男女生殖是不健康的现象,过去女人出嫁,也多是在箱子底放一些春宫图。由于缺少健康的生殖教育,许多人甚至不懂得男女的生殖之道。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在英国,所有中小学都必须开设性教育课。对于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国人,仍存在谈“性”色变,但如今,由于受到饮食、互联网、影视、图书等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孩子“性早熟”早已是普遍的现实,让孩子们懂得生殖健康,在中小学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性启蒙教育,非常有必要。

笔者以为,关注孩子的生殖健康,从小里说,是关系一个家族的繁衍与兴旺;从大里说,是关系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健康与发展。如今的孩子大多数聪明伶俐,其实做家长的,对于一些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大可不必谈“性”色变,视若洪水猛兽。要知道,孩子们对这些知识早已从各种途径获得,只是他们获得的知识往往良莠不齐,这一点,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关注,做好沟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文/来祥生)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