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数量大打折扣,连货物也有“冒充”,这样的商品摊到谁身上能不闹心?尧都区刘女士家里的一个鸡蛋礼品盒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但鸡蛋数量少了很多,而且还用西柚冒充鸡蛋,更令人不解的是商家对此还振振有词。(见本报5月8日4版《怪事!竟拿西柚冒充鸡蛋》)
标注可以装45枚或者60枚鸡蛋的礼品盒,实则只装了31枚,其中还有6个西柚和半个核桃壳充数。而商家在面对记者询问时却说,是根据经销商的要求,他们这里出去的鸡蛋最少的装32个,至于里面为什么还有其他东西他们也不清楚,直接将问题推到了经销商身上。
记得此前,媒体也曾就此类事情报道过,原因大抵也是如此,就是一些经销商为了在价格上略显“实惠”,便在盒里做了手脚。直接联系厂家,根据他们的要求包装商品,一个要求就是包装大气,价格实惠。而厂家为了自己的商品多销售一些,也全然不顾自己的品牌形象,任由经销商指挥,出现名不符实的缩水礼品盒。
而厂家和经销商之所以如此“大胆妄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们看来这些礼品盒,属于“面子工程”,只要包装好,内容”没有人去关注。尤其是即使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多少人去追究。于是,这些缩水礼品盒大肆在亲友互动间流转。
其实,就像刘女士一样,这些商品最终是要消费的,当面对这样一盒“缩水”的商品后,首先会觉得上当受骗了,在痛恨商家无德之余,那份亲友间的“情分”也会侧面受损,长此以往,社会诚信变得伤痕累累。本来一件礼尚往来的好事变成了闹心事。
究其原因,是经销商为了赢利巧妙迎合了消费者图便宜的心理,与厂家沆瀣一气,有意将商品缩水。长期以外,经销商的信誉自然受损,而厂家的品牌形象也自然备受指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些为了蝇头小利而失信于公众的行为必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就此问题,经销商可能不好找,但厂家很好确定,只要厂家做到诚信经营,经销商自然不再有“空”可钻。在此,我们也呼吁那些执法部门,对这些无视诚信、扰乱市场的行为要严格执法,不能任由个别商家胡做非为,公然欺骗消费者,影响城市的良好形象。
(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邱睿
上一篇: 带着自己的教育梦上路
下一篇: 食品安全 重拾信心须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