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里去,碰到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了。人们不禁要问:明天的农村谁来种地?谁会种地?让谁来当建设现代农业的农民?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状况会越来越明显,成了一个必然的不可回避也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吃饭是人生存中居第一位的事情,农业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未来“谁来种地”和“谁会种地”的问题又必须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筹兼顾、未雨绸缪,着眼长远、提早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方位组合相关农村的力量,下大力气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跨越的标志,抓好培育新型农民的工作,就抓住了解决今后“谁来种地”和“谁会种地”问题的牛鼻子。为此,当前迫切需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明确培育的主体。农村的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头人及主要成员,致力于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农校学生、城市居民,以及农民中的植保员、经纪人、农机大户、防疫员、信息员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都应该是培育的主体。
二是要把握好培育方向。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全民总体教育规划,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在农村,对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分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还要积极探索和出台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工商企业人士等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办、领办现代农业合作社或企业,吸引和培养有兴趣的城市青年成为新型农民。
三是重视建立和完善培育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农民培训补贴制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扩大扶持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对具备资格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对返乡创业从事农业经营的能人给予鼎力支持。要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在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中提高他们经营农业的水平和能力,以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当然,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持久发力,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力促各项举措落实,才能促使新型农民加快成长,促进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亦荣 森杰)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下一篇: 不要动辄拿素质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