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午9时30分,“保护母亲河、畅游家乡水”正式开始,千余干部被分成多批次下水。兰溪市环保局副局长冯学新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游过330米到达终点的他直呼“爽”。(8月10日南方都市报)
“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曾一度是微博热门话题。但凡有些思想的人都会读懂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它既是讽刺,更是将军。对于地方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的官员而言,没有对辖区水域水质的了如指掌,一般人还真难有“应邀”下河的勇气。
可是,一旦环保局长真的下河游泳了,舆论似乎仍然不待见。细细分析下来,便不难发现其中的原由。以横渡兰江活动来说,一则,这次活动选择了素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誉的兰江,其是钱塘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如同一瓶墨水倒进一缸水里的道理,媒体难免质疑,这么大的一条江,平时即使有一些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也很难感觉出来,毕竟江面太宽太大了”。二则如此声势浩大的活动,想必前期早有舆论造势,加之参与者又都是干部,那些平时偷排的企业不会不识时务地往枪口上撞。因此,从阵势和着装等方面来说,这更像是一次有策划的集体作秀。作秀的游泳便难说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对水域污染治理的效果如何。
水质“爽不爽”,下河游泳的环保局长说了不算,有组织的千余下水干部说了也不算。检验治水成效如何,应该把话语权交给沿岸群众,不动声色地选择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河段来一试。再者,考虑到水流的特性,以及排污企业偷排的随意性,即便一次下河游泳很“爽”也不能代表水质的真正改善。只有经过长期性、不定期、不定河段的检测,综合科学数据和老百姓切身感受得出的结论才最有说服力。
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席沛钊
上一篇: 公函求情,公权滥用当休矣
下一篇: 诚信建设,须先治“官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