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建成17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实现全覆盖

2016-02-01 10:12: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数据显示,“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增供水能力1.4亿立方米,达到8.5亿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7.07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4.78立方米/万元,比“十一五”期末下降25%,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31.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百里汾河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大水网涉临及其配套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65.18万人……这5年,随着一大批重点水源工程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筑根基打造民生水利引沁入汾和川取水输水工程、五马水库、清峪水库顺利完工;大宁古镇、吉县东城、永和阁西垣项目等4项沿黄提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强势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民生水利工程,使我市管水、治水、用水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5年来,全市共投资近7.95亿元,实施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等农田水利工程,共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2.9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9.44万亩,水浇地总面积达到230万亩,基本实现了农民人均一亩水浇地。

  同时,大力实施地下水关井压采,截至目前已关闭水井161眼,压采地下水2500万立方米,“十二五”期间,临汾城区地下水位共回升0.91米。

  为了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新建和改扩建农村饮水工程1357处,改善和提高了1384个村、56.91万农村人口和232所学校、8.27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水平,全市建成县级水质检测中心17个,组建了17个县级农村饮水管护服务中心,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2%,农村供水标准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市完成农村饮水水价补贴1398万元,缓解了部分供水工程水价执行压力,减轻了老百姓的水费负担。

  同时,全市还全面完成了17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建设任务,实现了水质检测中心全覆盖,农村饮用水卫生条件不断提高。

  破难题推进水利改革水利改革是实现水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十二五”期间,全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清理水利规范性文件500个,加强了执法证件、执法监督管理,水利执法队伍能力有效提升,并建立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体系。同时,大力开展违法取水、河道清障和河道采砂专项整治、水土流失监督、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各类水行政执法检查,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00余件,为我市水利建设秩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5年间,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临汾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文件,为我市水资源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为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我市积极推广侯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国试点经验,加大用水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计量控制监测、工程节水四大节水体系建设。在工业用水上,指导开展节水技术改造,狠抓循环用水和废水利用,强制全市企业安装循环用水设施;在生活用水上,严格执行节约用水的相关制度,加强计划用水定额核定和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截至2014年底,地下水压采量完成1289.76万立方米,完成1200万立方米的任务。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全市深入推进水利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核定为12项,制定水利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积极推进农村水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业水价、水利投融资、水利市场化、水管单位体制六项改革任务。

  重环保 建设生态水利

  推进生态水利建设,水利安全是基础。为加快构建水利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建汾河干流堤防57.8公里,汾河干流防洪标准全面达标,完成14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全市累计堤防长度达到176公里,堤防达标率80%;小河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浍河二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已 上报水利部,列入中央规划4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按期完成,水库安全隐患已基本消除;全市17个县(市、区)全面开展了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建设了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吉县、蒲县、乡宁等重点县建设14处抗旱应急工程,防洪抗旱减灾工作取得新进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资43.4亿元,实施了汾河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河道疏浚158.3公里,新建和加固堤防263.8公里,完成绿化和种植防护林2990.7万平方米,构建起沿汾河的“一河两岸”防洪、水保和排水“三位一体”城镇水利新格局。

  5年间,全市相继实施了淤地坝工程建设项目、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09.55平方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05.7%,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112.98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56.4%,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末,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56亿元,开工治理中小河道19条,治理河道130.45公里,河流行洪能力有效提升,防洪标准普遍提高,有效改善了河流两岸生态环境面貌,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十三五”新起点上,我市将以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