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车,一款风迷全国的打车软件,以其方便快捷等优势倍受年轻人的青睐。的哥的姐若想使用这款软件,须下载一个滴滴打车“司机端”到手机上,然后完成注册,注册信息包括头像、姓名、公司、车号、准驾证号、行驶证、驾驶证、从业资格证、监督卡,可谓是相当严格。可在临汾,无须任何手续,甚至连人也见不着面儿,只要通过一家注册服务的机构就可以直接使用,不管你的车是不是出租车。(详见本报8月3日三版《“滴滴打车”便宜了“黑车”》)一家名为临汾XXX的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满大街发名片,只要扫一下名片上的二维码,不管是正规出租车还是私家车,就可以帮你完成注册,至于上面所提到的所有证件证明,一个也不用提供。不少非法营运的私家车,直接光明正大地揽客,不明真相的乘客,在“滴滴”的指引下落入“黑车”的圈套。
传统的非法营运车辆,一般是驾驶员开着自己的车,与乘客之间现金交易,而这种新型的租车方式里面,乘客不需要付现金给驾驶员,这样,就给打击非法营运车辆的职能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
作为一款风靡全国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打破了乘客被动拦车坐车的传统模式,对市民来说,这一软件的出现方便了很多人。而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讲,这款软件扩大了他们的经营渠道,且该软件不时出现的各种补贴,更是让他们对其爱不释手。可就是这么一款多方受益的软件,却让不少“黑车”钻了空子。
汽车租赁公司为民众提供汽车租赁服务,这本无可厚非,可是让“黑车”招摇过市,利用“滴滴”揽客运营,这是否属违法经营?另外,这些“黑车”又是如何偷梁换柱通过层层资质审核的呢?汽车租赁公司的运营又该由谁来监管?城市客运管理处管的是城市客运车辆,为了保护正规出租车的合法权益,他们不得不约谈汽车租赁公司,“责令”其“关闭‘滴滴打车’平台”,是“管的太宽了”?还是相关职能部门“管的太少了”?(郑轲)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