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自9月8日起剧情多次变化。起先,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袁某自称扶摔倒老人被讹,并在微博上寻找目击者证明清白。随后,有网友表示自己是目击者,并愿意作证。连日来,又有几名目击者实名作证,称在事发现场,曾亲耳听到袁某承认撞人,并向老太道歉。21日下午,淮南警方通报称,经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24日中午,当事女生更新微博,连发5问“我做错了吗”,称已申请复核。
剧情会不会再次反转,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是,不断反转”的背后,也足以让舆论有所反省。事件曝光之初,凭“老人”摔倒”“女大学生”寻找证人”等字眼,就拼接符合想象的真相,得出“扶人被讹”的定论。这样的思维定势,究竟从何而来?扶老人在现实中已经成为很有风险的事。这是不争的事实,老人变坏”或是“坏人变老”,讹诈的老人不是没有,然而,却并不代表着所有的老人都是如此,可以这么说,“讹诈老人”绝对是极少数。不过,只要存在,就会让人心有余悸,就有“扶不扶”的问题。
面对扶摔倒老人,最好的办法是还原真相,用事实说话,我们既要防止被老人讹诈,但更要避免片面误认为“老人讹诈”。如果一味地认为摔倒的老人都是会讹诈,这是对老人的侮辱,但如果认为扶老人是没有风险的事,这显然也是天真的想法。
对于倒地的老人,我们应该形成共识,要去扶,勇敢去扶,但扶之前,做些防范工作也没有什么不好。至于面对讹诈的老人,我们坚决谴责,并且用法律去惩罚,但像这位女大学生一样,颠倒黑白,故意隐瞒自己的事,则不仅要向老人道歉,还要向社会道歉,毕竟冤枉了一个老人,也加深了对老人的偏见。
不是每一个老人都“碰瓷”和“讹人”,对老人多些爱护没有什么坏处。(李媛)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