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网评:让公共设施不再“受伤”

2015-10-14 10:07: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遵守公德,爱护公物。”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就是这句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话语,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目睹了公共设施惨遭破坏之后,又被我们一次次的沉重提起。

    刚刚开通不久的滨河东路,多处崭新的公交车亭惨遭破坏,成为宽敞整洁的道路上不和谐的风景(详见本报B2版报道)。不久前,市区花果街,几株石榴树同样遭遇“黑手”,不知被谁人“腰斩”……尽管作为媒体,多年来,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加强文明城市的宣传,曝光一些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希望通过舆论的引导,给破坏者以道德的威慑,呼吁人们及时制止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提高共同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但不文明的一幕仍时有发生,当看到这些残缺的公共设施时,又怎不叫人痛心呢?!

    现代文明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更离不开树木草坪、公交站牌等公共设施的点缀。这些公共设施,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服务,又美化了城市环境,是现代文明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城市及周边的公共设施,大家都有观赏权、使用权、享受权,同时也有保护的义务,需要市民共同去爱惜、去维护。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的城市变绿了,变美了。路边的草坪、树木多了,街头更换了垃圾箱、增设了路灯、橱窗等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在美化市区的同时,也方便了广大市民,它使我们的环境更加舒适宜人、温馨宜居。作为每一个市民,作为直接受益者,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公共设施的建成享用,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如果得不到爱护而遭到破坏,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使城市的品位大打折扣。

    “勿以恶小而为之”,保护公共设施也需要全民编织一张网。一方面,每个市民都应勇担社会责任,以主人翁姿态来爱护公共设施,敢于同恶意破坏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职能部门也要善用智慧的方式来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比如在重要路段安装“电子眼”,实行常态化监控,让每一次不文明行为都能得到及时遏制,让每一个损坏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

    “爱护每一个公共设施,让它给您多服务一次的机会。”让公共设施不再“受伤”、不再“哭泣”,既需要唤醒社会公德意识,更需要配套制度长效管理。(晓琳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