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一向如此。如果有某一位人士获得了国内外大奖,那么,有关其少年时代的故事就会被翻个遍。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其少年时代就读的两所学校在一夜之间热了起来。据学校一位教师说,当时屠呦呦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算不上很优秀的学生。实际上,诺奖得主小时候学习不好的现象很多,有一家科研机构专门统计了近年来几十名诺奖得主上学期间的考试成绩,发现很少有考前几名的,不少人甚至在中小学期间成绩一般。
由此看来,诺奖和学习成绩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中小学期间,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一定突出。事实上,中小学生的考试分数之差主要差在会与不会、细心与粗心、努力与不努力等方面,并不是差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因为平时考试考查科目、内容以及评价方式并不是指向未来成功的标准,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检测标准。当下许多家长过分追求分数往往会使孩子形成畸形的学习动机,当孩子成绩好时能获得暂时的愉快,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内心是不安甚至是痛苦的。因为他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么样,会不会让家长满意,他心里没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记着分数。为分而战,真正的学习目标就会迷失。当孩子成绩差一点时,内心充满恐惧,几次考试不如意,可能因此会失去自信心。相反的,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不多,他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一般甚至比较差,但是这个学生有可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上,这当然就增大了未来获得杰出成就的概率。
这就让笔者想到了时下流行的热词“第10名现象”。杭州一位小学教师通过10年调查发现,第10名前后直至第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教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许多都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他称这种现象为“第10名现象”。他认为,优秀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压力一直很大,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独立性较差。第10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顶尖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独立能力强,有很大的潜力,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所以他们能够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中学时期成绩并不出众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也再一次启示我们,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尺来评价一个学生是片面的,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渐进式的,注重一个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比单单关注他考多少分更为重要。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郭璞)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