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横空出世,令人们的视野又开启了一扇新窗,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使社会的曝光度进一步提升,无密可保”或不胫而走成为时下社会的一大特点。譬如:某省一位新任省长在大会上讲话,把“滇”念成“镇”,再如某大学在开学典礼仪式上大幅标语把鸿鹄之志错写成“鸿皓”,还有某大学校长在大会朗诵古人诗词时出现明显错误……此类例子多不胜数。而对此现象人们都习惯一言以蔽之——没文化。
记得幼时,没文化是对不识字的文盲的一种称谓,而今这些林林总总的文化“奇闻”,发生在高校毕业生抑或高校掌门人身上就有些难以理解。问题是,什么是没文化,而文化又是什么?需要我们审慎看待并讨论之。
微信上言,学历不是文化,文凭不是文化,那文化究竟是什么?很多地方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县,我们国家也提出了文化自信,那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又有几人能说清楚?我们不少人以为文化强县就是把文艺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以为多唱几台戏、多跳几曲舞、多演几场电影就是文化强县了。其实差矣。有的把文化划归为对地域文化的开发挖掘,从而为旅游产业的导向引领指点迷津;更有甚者,以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借此驱动发展引擎,这些认识不是说与文化不沾边,也不是说与文化无缘,但它们都并非文化内涵的当有之义。
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二字追根溯源来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最早文与纹是同义,后演化成修饰雕琢美化之义,而化则是“易”变”之义。后来我们的古人就把文化合起来使用,其最初的含义就是“以文化人”。
宋人程颐在劝人读书中曾说过一段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读书是改变人的气质。“三日不读圣贤书,面貌可憎”均是此意。文化,就是用我们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来熏陶人,改变人,所谓正己化人是也。套用现今流行的语境,有智者把文化概括为四句话,也即所谓有文化的人的四个标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也就是说,文、化重在用文化人,化人的气质,化人的素质,化人的观念,化人的理念。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要让“文”融入人的血液里,改变人的日常言行举止,通过“文”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所以我们说有无文化,不是念错几个字就没有文化,关键是要从思想观念上扭转人的行为,聚焦的重点从一开始就不应在念出几个错别字上。毕竟,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念错字。有文化的关键,是在于内心的净化、行为的文雅、境界的提升。无论一个人还是全民族,此理皆同。(王小庚)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