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网评:教育,是先育后教

2018-03-14 08:39: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不久前,到一所民办学校采访。校长自豪地说,学校的纪律非常好,今年打架斗殴事件明显减少。笔者好奇地问,如果遇见打架斗殴的事,学校如何处理呢?校长做了一个简单的手势,情节轻的处罚,重的就开除。这些话听的笔者心里很难受。

  又几日,某位朋友告诉笔者,原来,他的孩子与其他学生发生了打架斗殴事件,老师为了惩罚孩子,说啥也不让上课。虽然多次向老师道歉,但孩子至今仍未进入课堂。说此话时,家长愤愤然:孩子错了,该怎样罚按规定来,为什么剥夺孩子上课的权利?

  由此,想到一句话,学校、老师本是要以教书育人为首要任务的,为何有的变成了只教书、不育人?有了错误,动辄停课、开除?

  记得《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笔者知道教育工作非常的辛苦,尤其在当下,成人世界里的很多负面的东西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问题孩子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笔者始终坚信——学校就是为了育人而办的,只要能给予引导,只要能给这些孩子足够的时间都会改变的。我们应当给他们改过的机会,停课、开除并不是办学的初衷。

  当然,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不开除也应该有个底线,有处理的方法和措施。学校毕竟还要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个底线是什么、在哪里?当一个学生不听话了怎么办?当一个学生犯错误了怎么办?当一个学生严重违纪了怎么办?当学校的秩序被破坏了怎么办?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既能“育人”,又维护了“规矩”,还守住了“底线”;解决不好,既不能“育人”,又羞辱了“规矩”,还可能葬送“底线”。怎么做,这就在考验我们教育人的智慧了。

  解铃尚需系铃人,要想解决学生问题,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祛病抽丝。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爱心、耐心,还需要一些技巧。只有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做他们心灵上的朋友,孩子才能如我们所愿,一点点向我们预想的方向迈进。这个度的把握,值得每一个教育人好好思考、好好摸索,而其中经验的总结、实践的探索更是珍贵的财富,会给其他人更多的启迪。

  教育,是先育后教,就像“教”这个字,一个“孝”一个“文”,要在孝上做文章,孩子孝敬了、有道德了,就会努力学习,也就教好了。希望我们的学校都能把育人放在首位,莫轻言停课、开除。(郭 璞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