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贾存仁修撰《弟子规》
这不是大话训教,而是无微不至地劝告。这劝告为什么细致入微?原因就在于贾存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
他将自己的亲身体验,用最为简洁的语句凝结笔端,就成为最精彩的人生准则。
深厚的学养积累,高尚的道德行为,使贾存仁站在了一个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因此,他才能在众多的书籍读物中一眼看中《训蒙文》的价值,才会仔细品鉴,秉烛修订,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这就有了如今大家看到的《弟子规》,虽然只有7个段落、360句、1080个字,却包含了113个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个个典型生动,都是做人的标杆。如今距离贾存仁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0余年,《弟子规》不但没有过时,仍然有着匡正时弊,恢复美德的精神价值。
杨笃编修《山西通志》
西宁县过去没有志书,杨笃白手起家,从典籍中钩沉,从民间收集,而后埋头写作,完成了《西宁志》。这部志书纲目分明,条例通达,既追记了先前史实,又纠正了《水经注》中的疏漏,受到京师志书大家的赞誉。
杨笃也因为纂修《西宁志》为人关注。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杨笃又受蔚州知州王补庵的邀请纂修《蔚州志》。《蔚州志》在《西宁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广得盛誉,杨笃因此名扬远近。自此邀他修志者络绎不绝,杨笃先后编修了《代州志》《繁峙县志》《壶关县续志》《长子县志》《潞城县志》《黎城县志》《屯留县志》《天镇县志》《长治县志》,襄修了《五台县志》10)部志书。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山西巡抚曾国荃重修《山西通志》,杨笃应邀担任分纂。按说杨笃不是主修,不挑主要担子。但工作刚刚起步就遇到人事变动。主纂王轩和分纂张子涛病逝,另一位分纂杨深秀也进京任职。此时,纂修重任落在了杨笃的肩头,他稍有松懈,《山西通志》就可能夭折。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