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翔
目前,扶贫攻坚工作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级下乡扶贫干部放下身段扑下身子为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流汗出力。不容回避,也有些扶贫干部将文艺工作者“吹、拉、弹、唱、做、念、打”的基本功法巧妙地运用到了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给扶贫工作造成巨大的危害。群众戏称他们是脱贫攻坚舞台上的“表演”干部。
首先说扶贫“表演”干部的“吹功”。扶贫政绩有没有,弄虚作假来遮丑,实事没有干,报表说了算。为了讨好上级领导捞取政治资本,以吹为贵,以吹为荣。
其二当属“拉功”。以帮助贫困户上项目争资金为名,向上拉关系寻靠山。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到头来经费花了项目黄了,个人结交落了一帮朋友。
第三就是“弹功”。汇报扶贫成绩经验时,妙笔生花放大膨胀,讲问题不足时,千方百计粉饰压缩。在这一胀一缩的弹性汇报中,不该捞取的荣誉捞到了,应该受到的责罚消化了。
第四是“唱功”。其“唱功”说白了就是闭着眼睛唱赞歌,扯着嗓子唱高调。尤其是有些年轻扶贫干部,为了卖弄工作能力快出“政绩”,不顾本地客观实际和社情民意,违背群众意愿,“无中生有”上项目,“替民做主”调结构,由于不切合实际,到头来落得债务累累劳民伤财。
五要算是“做功”。其具体表现就是认认真真走过场,轰轰烈烈做样子。具体工作中,不是将精力用在帮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上,而是热衷于“电视上有影,电台里有声,报纸上有名”。其“做功”的本意无非就是争宠、邀功、讨赏,到头来却遭到了广大群众的白眼和黑脸。
第六就是“念功”。对上级的扶贫政策照本宣科一“念”了之。不去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更有甚者,强制下属扶贫干部和工作人员“进群”,上级有什么扶贫精神和工作安排,通过微信群往群里照发一遍就算是万事大吉了,落实与否和落实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最后就是“打功”。扶贫考核验收时,出怪招,想歪点,对帮扶村搞立体“打扮包装”:将临街房屋加砌一面墙,远远看去贫困群众盖起了二层楼;从外村借来牛羊赶进贫困户的牛羊圈;临时给受检贫困户炕上换上新床单“一新解百丑”……
扶贫工作中部分干部的“表演”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稍有不慎,就会被其艺术手段所迷惑。鲁迅先生说过:“捣鬼者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针对精于、善于“表演”的扶贫干部,纪检监察机关要及时主动介入,抓住典型案例严查实究。广大群众也不妨群起而轰之,将扶贫工作中的“表演”干部轰下脱贫攻坚的大“舞台”。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