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经过12年寒窗苦读的学子就要步入大学校门。一位家长在朋友圈里发帖,说已经为孩子的上学投资了3万元。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全是名牌,各类名牌服装也买了不少,许诺给孩子做的微整形、近视矫正手术也做了。这是一位单亲妈妈,平时收入并不高,但为了孩子在大学里有面子,这次狠下心来把省吃俭用的钱都拿出来了。朋友开玩笑地说她“下了血本”,她却说:“儿子说,这比其他同学花得少多了。”口气里隐隐透出无奈。
考上大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喜事,这标志着孩子步入了成人的行列,开启了另一番新的人生旅程。此时,家长为孩子下一步的学习生活进行必要的经济投入是应该的。但是,许多家长却陷入了“只买贵的,不选对的”消费误区。他们没有意识到,对于涉世不深的孩子而言,如果得到的太随意,反而会促使他们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助长他们攀比心理,不利于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价值观。
中国的父母是最可爱的,同时也是最焦虑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受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最优质的教育。这本来无可非议,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或许正是这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使得他们常常忧心忡忡,生怕在教育上的投资会输给其他父母,以至每每听到别人家的父母如何如何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慌。正是对物质投入上的过高期待,使得他们不断强化这样的观念,认为在教育上投资越多收益就越丰厚,总希望通过砸钱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抢跑”。也正是抓住了父母的这种心理,一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各种宣传能够奏效,校外教育培训行业也跻身为一种暴利行业,尽管倍受质疑依然生意红火、高烧难退。
教育是陶冶人心灵的过程,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物质供给,但更需要充足的精神滋养。换言之,教育不是物质的堆砌,成才更不是钱砸出来的。无论是在不断加码的物质投入中寻找获得感,还是在日益增加的课外培训中寻求安全感,或是在没有最强只有更强的攀比中追求优越感,归根到底都偏离了教育的真谛,走入“高投入、高产出”的误区。实际上,当物质条件被过度强化,精神关注关怀就可能有意无意地被忽略。如此一来,父母不免成了向孩子提供物质生活的高级打工者,而孩子的精神生活也会变得单调枯燥。这,恐怕不是父母们愿意看到的。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