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临汾,走的多了,所见所闻自然少了几分新奇,却也因此更增了几分自豪感。
行走在临汾,正是脚下的这片土地,肇始了华夏文明,诞生了“最早的中国”!4000多年漫长岁月的文明浸润,这里的一抔黄土可以尘封历史风云,一汪黄水可以澎湃民族强音,一座不起眼的山坳村庄或许曾邂逅过彪炳史册的大人物,一通不醒目的乡野石碑或许就记述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文明无疑是这座“华夏第一都”最深沉的“底色”。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便时常自诩生来“文明人”。
星移斗转,在现代文明建构中的“缺课”,一度使古都临汾和她的市民表现得言行粗鄙:路边霸道经营、车辆违停乱放、建筑外墙私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呼小叫,种种“城市病”司空见惯,更遑论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乱闯红灯这样的个人陋习……文明固然是一个内容极其宽泛的概念,而内涵丰富的现代文明未必与之同属一个层次,但无可争辩的是,种种悖离公序良俗的言行令城市的文明“底色”蒙尘,足够使我们自惭形秽。
古都临汾呼唤现代文明!于一座现代化城市而言,她所具有的文明气质,不单单是盖几座富丽堂皇的楼厦、建几处景色怡人的公园,也不单单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文明公约”之类刷涂在街头巷尾,更体现在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的同时,市民素质能够得到整体提升、文明城市共建成为广泛共识。
今年8月6日临汾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动员会以来,全市上下勠力同心,突出环境卫生整治、交通环境整治、市容秩序整治、公共服务整治、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重点,全力推进环境整治;坚持价值引领、道德引领、文明行为引领,全力推进文明培育,可谓卓有成效。目前,旨在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创建步伐,以“三拆”“三下”“三进”为内容的靓城提质“三大行动”正在深入开展,远未到鸣金收兵之时。
路变畅了,街变靓了,秩序井然了……如何使一时之功变成长久之计,归根到底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支持和参与。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文明城市的灵魂。如果说临汾在中华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给予了我们足够的文化自信,那么今天的文明城市创建则呼唤我们的充分自觉。这种自觉既需要古都市民的身份认同,也需要现代城市主人翁意识的唤醒。令人颇感欣喜的是,随着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懂礼节、知廉耻、讲公德的氛围正在我市形成,城市的文明品格也因之悄然重塑。
“文明古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擦亮城市的文明“底色”则需要舍我其谁的担当。(孙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