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12月25日新华网)
在“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近17万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70%的农户靠抬贷、借款维持生产生活”的窘境下,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海伦市竟然有钱盖豪华办公楼?当地官员回应说:这栋办公楼没有花费财政经费,而是通过旧有办公大楼置换得来的,财政的确没钱盖这么好的楼。”这样说来,难道旧有办公楼不是国家资产吗?就算海伦市没有动用财政经费,也应更好地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厉行节约的精神,学会过“紧日子”。海伦市有精力搞豪华办公楼建设,却不抓紧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解决民生的问题上,盖一座豪华大楼难道比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更重要吗?
还记得2012年新邵县被纳入贫困县时打出的宣传标语: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当时事件一经曝光,也引起网友们强烈舆论关注,恰恰反映了“要钱不要脸,争戴贫困帽”的乱象。有报道称一位机关干部透露:如果没有过硬关系和超常努力,这顶帽子根本争不到手,当时把领导能用的“关系”都发动起来了。看来贫困县的“帽子”当真是瞧上去不好看,戴上却很温暖。
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改变落后地区的发展基础、培植发展后劲、培养发展能力,推进区域的均衡发展,必要的资金投入用以改善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教育与民生,让地方腾出更多的财力与精力加快发展。不论海伦市如何巧舌如簧,戴着贫困县的“帽子”一边“哭穷”一边建豪华办公楼,足以说明海伦市真的不差钱,既然不差钱还是早些把贫困的“帽子”摘”了才好,把名额腾出来给那些真正需要重点帮扶的贫困县。如此“打肿脸充胖子”、穷庙富和尚”的行为是无视中央的禁令和对群众利益的漠视。
“贫困县”的审批乱象一直广为诟病,也该到了严肃查处的时候了。且贫且奢”现象体现了计划指令性扶贫政策的强大惯性,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实质是扶贫制度体系滞后的弊端。要让类似的荒诞剧不再上演,就必须改变审批在扶贫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调整或取消国家级贫困县制度,减少扶贫资源分配的中间层次,让扶贫由审批主导向政策主导转变,投入由直接投入向综合调节转变,真正实现公共资金、地方财力与社会投入在扶贫中的有效配置,促进“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如此才能彻底消除“要钱不要脸,争戴贫困帽”的乱象,打破“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白洁)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医院大声放音乐 打扰他人没公德
下一篇: 年终 到底该总结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