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吉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开发工作精神,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紧抓全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政策机遇,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四化联动”的发展思路,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有力地促进了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
纵观该县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是实现了“一个基本解决、两个成功超越、三个明显改善”,即农村群众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成功超越了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认真开展精准扶贫。吉县严格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程序对全县61个贫困村和39760口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指定专门人员及时对贫困人口信息进行更新维护,实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按照贫困村和扶贫工作队双向选择的方式,将贫困村需求状况和工作队自身优势相结合,省、市直定点扶贫工作队和县直重点单位帮扶重点贫困村相结合,对全县79个行政村102支定点扶贫工作队进行了调整充实。同时,按照省市关于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要求,该县动员各扶贫工作队认真选派“第一书记”,实现了全县所有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更好地促进精准帮扶措施的贯彻落实。
大力开展产业扶贫。该县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主要扶贫对象,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分别组织实施了41个村整村推进项目、31个村连片开发试点项目、10个村彩票公益金项目等产业扶贫项目,重点从果园接水灌溉、果园田间路硬化、果园防雹网搭建、太阳能杀虫灯安装等方面进行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全面改善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并加大了果农实用技术培训力度,贫困群众从事苹果产业生产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经济收入水平连年提升。
快速推进金融扶贫。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宣传动员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参与金融扶贫的积极主动性,并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紧密配合,瞄准各阶段产业发展需求对贫困户予以重点扶持。截至2015年6月底,全县累计发放富民贷即贫困农户小额贷款2035户4946万元,发放强农贷即龙头企业贷款5050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资金短缺及农业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启动实施光伏扶贫工程。该县作为光伏扶贫试点县,将光伏扶贫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重大举措,变“输血型”被动扶贫为“造血型”主动发展,所得收益主要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持、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集体公益事业和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光伏扶贫项目。
稳步推进扶贫移民搬迁。“十二五”以来,该县累计投资3866万元,实施扶贫移民搬迁7732口人,其中2015年2500人,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之中。全县各年度移民搬迁当年房屋开工建设率100%,主体完工率100%,入住率达到40%以上。
着力引导企业参与苹果产业开发。该县以“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为契机,积极争取大企业支持,兴建了两个万亩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兴办了顶吉食品、达明一派、澳坤生物、富开源等苹果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苹果冷藏储存能力达到15万吨,苹果加工转化能力达到5万吨;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年产有机生物菌肥20万吨,有力带动了苹果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积极落实教育扶贫。近年来,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优先扶助的思路,该县累计使用财政扶贫资金435.49万元,圆满完成了各年度教育扶贫任务。其中,扶助高中生227名,大学生153名;进行“雨露计划”扶助职业技术类学生1279名,切实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的“上学难”问题。
健康运行扶贫互助资金。该县有25个村先后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连续3年被市扶贫局评为互助资金先进县。目前,互助资金总额达到743.1万元,加入互助资金组织的农户931户,受益人口5526人。累计借款1247.12万元(其中:贫困户借款945.39万元),累计归还借款826.96万元,累计借款2368人次。实现农民增收195.6万元,借款户人均增收1200元。
自扶贫措施实施以来,该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统计,2014年年底,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78元,比2010年增加了1872元,四年将近翻了一番;全县贫困人口3.9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2.6万人,降幅40%,为加快全县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健翔 党源)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