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驰援湖北 同心战“疫”

2020-03-10 10:14: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挺身而出 不负韶华

  “我天生就是做护理的,第一次来到方舱医院,就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贾艳说。

  贾艳是我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工作地点在硚口区武体方舱医院。山西医疗队护理人员分成三大组,贾艳担任第三组组长,负责排班,协调各班护士完成舱内所有护理工作。贾艳有着20余年工作经验,作为组长,她掌握着舱内护理工作进度以及每天患者的入院和出院等情况。各舱内所需物品,每天有多少人做CT,有多少人做核酸检测,分别是哪个区的患者,患者的姓名、床号,她都一一过目,一个舱一个舱地去检查和通知,防止遗漏。

  “贾艳工作特别认真负责。”一起到武汉的同事都敬重她。一同事回忆说,有一天,消防人员送来一大箱物资,通知接收。她立即来到舱外,履行完手续,看着一大箱物品,她想多叫两个人帮忙,但又怕弯腰用力抬东西防护服可能开裂,多叫一个人帮忙,便会多一分危险。她便一个人弯腰拉着箱子,一步一步朝仓库方向挪动,汗水浸湿了衣服,腰疼得无法用力,站起来活动活动,又拉着箱子前行……

  每天中午,患者与医护人员一起做健身八段锦,他们高喊:“感谢山西医疗队,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贾艳说:“热情开朗的武汉人民,我能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朝气,看着他们快乐自信的笑容,我觉得胜利离我们不远了。”

  2月14日,第一次进舱;3月1日14时15分,武体方舱医院34名患者康复出院,剩余患者转诊后,医院“休舱”,成为武汉市首家“休舱”的方舱医院。休整后,贾艳和她的同事奉命到新的医院继续奋战。“选择护理工作,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能够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我无怨无悔!”贾艳说。

  记者 郑红卫

铁骨男儿 满腔热血

  1990年出生的李尉是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他是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一名男护师,也是我市第一位开展骨髓腔穿刺的护师。

  李尉说,男护师除了体力充沛、遇事较沉稳外,也有女护士般的细腻。当他打电话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昔日同窗时,得知好友累到极致,感性的李尉竟红了眼眶,“真的好想让他休息一下。”

  李尉说,作为男人就要有一腔热血,没能当兵,就当一名抗“疫”战士,冲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是一名党员、一名医护人员应有的担当和使命。

  来到武汉驻地后,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李尉作为临汾医疗队中唯一接受过正规院感培训的队员,主动担起了防护服穿脱培训的重担。

  第一轮上岗值夜班,作为组里的机动护士,李尉与每位组员击掌鼓劲,缓解紧张情绪。

  早上7时,李尉护目镜上的雾气凝成了小水珠,随着他的走动来回流淌,近视镜更是一片模糊。李尉只有通过护目镜边缘细小的缝隙才能勉强看到“外边的世界”,护理难度大大增加。56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早餐发放以及一次性餐具收集,在“特殊的环境中”,完成这些工作对体力的消耗是巨大的。

  “组长,我的防护服被床角勾扯了。”同组护士突然紧张地跑来向李尉求助。李尉立即帮忙用胶带从内层粘贴防护服,请示指挥部得到批准,帮助撤离、通知消杀,而出舱护士剩余的工作全由李尉完成。

  “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硚口武体方舱休舱后,李尉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这是我们胜利的战果。”他第一时间把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分享给了家人。而作为一名父亲,一周五个月的女儿小月饼总能触动李尉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是他最好的强心剂。每次只要在视频里看到女儿,听到她叫爸爸的那一刻,满身的疲惫也会瞬间散去。

  目前,李尉再次上岗,接到通知说他们可能是最后一批撤出武汉的医务人员。李尉说,其实这没什么,因为每次在下班路上志愿司机的感谢鞠躬、夜班后可爱大叔送来的正宗热干面、驻地小姐姐送来的热咖啡……都让他感受到这座英雄城市的温暖,让他更愿为战胜“疫”情倾其所有。

  记者 闫晏宏

千里之外 依旧温暖

  “媳妇儿,加油。”对于支援湖北的第二批医护人员、临汾市人民医院重症室护士马荣荣而言,这是她与丈夫告别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那个拥抱,让她在千里之外依旧觉得十分温暖。

  出征那天是正月十六,也是丈夫李福宝最难过的一天。李福宝的姥姥几天前去世了,那天下葬,他给老人上了一炷香,就匆匆赶回送爱人出征。正月十六,对马荣荣来说意义非凡。她记得,结婚第一年的正月十六,蜜月还没有过完,她就去北京参加医疗培训。如今,两年后的正月十六,她又受命支援湖北,与丈夫道别。

  护士是个又脏又累的职业,每遇到危重患者吸痰、导尿、清除秽物等脏活累活,马荣荣总会走在前、干在前。有的同事因身体不适无法完成气管切开、压疮护理等工作,她总会默默接手。

  工作繁忙,内心充实。累瘫了趴在床上时,同事和好友们的关怀微信就会如期而至。她的同事护理部主任吉爱萍总会给她发微信:“荣荣,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山西领队会帮她及时解决生活难题,在武汉工作的临汾籍爱心人士送来的营养品,这些都让她感到温暖。

  对于这趟出征,丈夫李福宝说:“我媳妇儿应该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回报医院、回报社会。”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丈夫总会为马荣荣加油鼓劲。

  马荣荣在日记中写道:“来到武汉第7天,我被坚守病房一线的医护同行们感动,被无数普通人的无私付出感动,也被很多患者及家庭感动。”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她看到了历经劫难后人们的坚韧顽强,看到了无私的爱和奉献。

  进入武汉方舱医院后,马荣荣查房时看着患者安然的睡颜就安心,听着一声声来自患者的感谢就充满力量。这对于疫情防控阻击战“战士”来说,辛苦都是值得的。

  护目镜下是热忱的眼神,防护服下是坚强的身躯。盼望更多的患者康复是每一个医护工作者共同的心愿。马荣荣下定决心:“尽己所能帮助患者早日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

  记者 王婧

疾控先锋 勇于担当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最前沿,有一群默默无闻、勇敢无畏的白衣战士冲锋在前,他们的职责虽然不是治疗、抢救被感染的患者,但他们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疫情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根据患者发病前的可疑暴露史及活动轨迹,分析其传染源及密切接触者等,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他们就是疾控卫士。

  “每次在手机上看新闻,心里都很沉重,看到确诊病例每增加一例,就能想象到那个家庭所承受的煎熬。”市疾控中心迟肴栓说,在得知全市第一批防疫队即将开赴湖北时,他便果断报名请战。

  2月22日,迟肴栓告别怀孕的妻子,踏上了支援湖北的征程。6个多小时后列车到达武汉站,在前往潜江市疾控中心的3个多小时路途中,迟肴栓迫不及待地向潜江市疾控中心人员询问当地一些患者情况。

  “22日晚上,山西防疫队队员就加入了潜江市疫情分析群,23时左右,群里开始‘交作业’……”迟肴栓说,看到他们紧张的工作状态,当时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熟悉情况,帮他们减轻负担。

  潜江市疾控中心有来自山西的疫情研判队伍、陕西的实验室检测队伍、宁夏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三支援助力量。迟肴栓所在疫情研判队伍,堪比前线雷达,是社区防控的眼睛,是政府部门的防控地图,他们用专业技术为当地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各项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在迟肴栓的电脑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类数据,这里集中了潜江市每日新增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等上千条数据信息,以及除湖北外其他地方的疫情动态。这些数据需要他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与同事们认真分析和研判,并针对性提出防控建议。

  迟肴栓说,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的个案调查表中,新增了“该病例是否作为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发现”。所以,他们核查了潜江市近一周内新报告病例中,不是“作为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发现的病例”。为了确保无误,迟肴栓和当地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反复核对密切接触者及临床观察名单,确保不可能存在社区传播病例。

  由于迟肴栓做的每日疫情分析是截止到当日24时,所以等数据全部报回来后才能开展工作,经常会忙到一两点,甚至更晚。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潜江市疾控中心领导考虑到山西人喜欢吃面条,于是就专门安排食堂给他们准备了面条,这让山西的队员都特别感动。

  目前,迟肴栓已经向山西援鄂医疗队党总支递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他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妻子。妻子在电话里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父母已经知道他去支援湖北了,让他好好工作。前几天,市委统战部、团市委和市疾控中心的领导还先后到家里看望他们。家人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怀让迟肴栓倍感温暖,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背后默默支持和帮助便是他们负重前行的动力!”

  记者 郝海军

拧紧“发条” 用心“浇灌”

  “在奔赴武汉之前,我到感染性疾病科留观病房工作,提前学习了采集咽拭子,掌握新冠肺炎的诊治流程。”日前,市人民医院病案室主任张银虎说。

  疫情出现以后,张银虎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专家讲座,包括新冠肺炎的流调、新冠病毒的理化特性、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他对新冠肺炎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也为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治打好坚实理论基础。

  作为市人民医院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2月13日,他第一次进入江汉方舱医院。“在方舱医院,除了准确诊断,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张银虎说,通过前期系统认知,加上耐心治疗,他消除了大家对于病毒的恐惧,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一位患者,入舱后2次核酸检测都是阳性,病人情绪沮丧,张银虎根据她的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结合新冠肺炎特点,讲解了目前所处阶段,提升了她的自信。接下来2次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顺利康复出舱。在对大家的耐心治疗中,患者对他非常钦佩,他进舱时大家都会高兴地说:“我们的偶像医生来了”。

  维持秩序的秩序员、保洁员、志愿者等,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张银虎和当班医生一有时间就向他们普及医学知识、穿脱防护服的细节、消杀注意事项,消除了他们安全隐患。所有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工作,方舱工作进展顺利。张银虎说:“截至3月1日,江汉方舱医院是武汉市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患者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出院人数已突破千人。”

  医务工作者们个个像上紧了发条一样,全力以赴保障大家早日康复,患者也心疼医护人员。一次,张银虎因为护目镜过紧,在查房中头晕、恶心,不由自主用手摁着头。这时一名患者赶过来,把张银虎扶到座椅处坐下,并守着他,有其他患者过来咨询,他就告诉他们,医生现在难受,并把他们领到别的大夫那里咨询,一直到张银虎缓过劲儿这才离开。

  “正是2003年的非典让我走上了学医考研治病救人的道路,17年后的今天,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冲到一线,义不容辞。”张银虎说。

  记者 郑红卫

心心相印 让爱绽放

  2月28日8时20分,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临汾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乡宁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陈心良走进病房开始查房,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今天怎么样?现在哪里不舒服?药还够吃几天?”同样的问题,陈心良要问每个患者一遍,然后记录下来。

  “戴3层帽子、2层口罩,身上穿1层隔离服1层防护服……”在病区内,穿着这样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工作6个小时,常常闷得大汗淋漓,陈心良说,除了出汗,还会给工作造成诸多不便,比如视力、听力和行动受限,因此增加了工作难度。

  一名大夫要负责多名患者的诊疗,加上语言不通,增加了沟通难度,好在患者都非常配合。

  “患者时刻也在感动着我们,有时候他们想咳嗽,但是害怕感染我们就强忍着,等我们离开病床才咳嗽。有的患者害怕我们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就写小卡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天,一位女患者画了一幅最美医护人员的素描送给了我们。”那一刻,陈心良的眼眶湿润了,“再苦再累,内心都感到无比快乐和欣慰。”

  陈心良介绍,医疗队在前线轮岗值班,各班次的医护人员值完班返回驻地时,都要在驻地外的帐篷内先换上相对干净的衣物,再进入住宿房间。由于防护细节繁琐,等到陈心良洗漱完毕准备睡觉时,时间已不早了。

  陈心良所负责的病区共有床位307个,经过与同事半个月的奋战,他所在病区先后收治患者350例,出院到指定隔离点患者275人,截至3月2日,还有住院患者75名,“半个月来,看着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陈心良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取得这场战“疫”的胜利指日可待。

  记者 孙哲峰

巾帼扶贫 抗疫逆行

  前些日子刚从襄汾县赵康村、习礼村下乡帮扶脱贫两年回到市中心医院岗位的王玥玥。本应像参加扶贫工作前一样,过着护士们如常的日子,可突发的疫情,令她不得不紧张起来,随着每日播报的数字,那颗被揪起来的心再也没有被放下。看到武汉缺医少护,她就想着“我要去武汉,我要去抗疫的最前线”。当医院发出去武汉支援的倡议时,身为共产党员的王玥玥第一时间交了请战书。

  当王玥玥把这个想法告诉家里,家人也只是把这当作她的一厢情愿。她刚从扶贫一线回来,两年的驻村帮扶生活,上门调研、帮扶脱贫、出点子、下田地、做手工等一切能干的、会干的、不会干的,能想的办法,她都用上了,终于,她包的2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她回到了原工作岗位。两年的经历,她成熟了。这两年上幼儿园的孩子全是丈夫和婆婆接送照顾,她只有偶尔的周末才能回来一次。虽然家里有赵康村贫困户送来的感谢信、习礼村送来的奖牌,但对经常见不到妈妈的孩子来说,这些都不重要。

  临汾的疫情比较轻,武汉疫情有多么严重,这意味着什么,谁也不清楚。家里人没有否决她这个决定。作为一个有坚强意志力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搂着外孙女眼睛红了起来,她的母亲只是哭着不说话。老公看似轻松地笑着,却跑遍洪洞城大大小小的药店去买口罩。公公婆婆待在家里,默默无语。这个时候,是国家需要她们的时刻,家里人的支持,更让她坚定了要做一个逆行者的决心。

  现在到了武汉已经20多天的王玥玥,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厚厚的防护服,紧紧的护目镜,沉重的防护靴,浑身湿透的她跳着《火红的萨日朗》,她和她的姐妹就是武汉最美的花。(孔繁贵)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